检测项目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编码(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编码(ICD-11)、中医病证分类编码(TCM)、手术与操作编码(ICD-9-CM-3)、肿瘤形态学编码(M码)、损伤中毒外因编码(E码)、病理诊断编码、药物不良反应编码、医保结算清单编码、DRG/DIP分组代码、临床路径标准代码、检验项目LOINC编码、影像检查SNOMEDCT编码、中医症状术语编码、西医症状学术语编码、诊断符合性代码、并发症合并症标识码、治疗方式规范代码、护理等级分类代码、感染病原体编码(ICD-B95-B97)、新生儿出生体重分级码、麻醉方式分级码、输血反应类型码、康复评定功能代码(ICF)、残疾等级分类码(WHODAS)、营养风险筛查代码(NRS2002)、疼痛程度分级码(NRS)、精神障碍诊断代码(DSM-5)、传染病报告卡编码(GB17017)、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本死因编码

检测范围

住院病案首页电子数据集、门诊电子病历摘要文档、医保费用结算清单XML文件、临床路径执行记录表PDF文档、手术麻醉系统结构化表单、重症监护护理记录单扫描件、急诊抢救病程记录影像件、病理图文报告JPEG图像文件检验科LIS系统传输数据包影像科PACS系统DICOM文件药学部处方笺电子签名件康复评定量表纸质记录输血同意书扫描副本新生儿Apgar评分表电子模板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导出文件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档复印件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手写记录体质辨识问卷电子填报结果中药饮片处方笺照片文件西药医嘱执行单打印件护理评估单电子签名文档医院感染监测报表Excel表格临床研究CRF表数据库字段公共卫生年报统计表格区域卫生平台交换文档商业保险理赔申请附件

检测方法

人工双盲复核法:由两名资深编码员独立进行原始病历与编码的匹配验证;结构化数据校验法:通过XSD架构验证XML文档的编码字段完整性;术语映射分析法:采用SNOMEDCT与ICD的映射关系表进行跨系统术语一致性检查;逻辑关联验证法:建立诊断-操作-并发症的关联规则库进行自动推理验证;历史数据比对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同一患者历次就诊的编码演变合理性;自然语言处理法:应用BERT模型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实体并与标准编码匹配;统计过程控制法:采用六西格玛控制图监测异常编码波动;交叉索引验证法:核对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诊断编码的病理生理关联性;权重评分法: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对编码质量进行量化评分;区块链存证法:利用哈希值校验电子病历与上报数据的版本一致性

检测标准

GB/T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31774-2015中医药临床术语分类与代码WS/T483.1-2016健康信息学第1部分:体系框架WS375.1-2012疾病控制基本数据集第1部分:人口学信息ISO/TS22220:2011健康信息学-健康指标概念体系ICD-10-CMOfficialGuidelinesforCodingandReportingASTME2182-23临床实验室服务命名与编码规范HL7FHIRR4核心实施指南GB/T15657-2021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ANSI/ADAStandardNo.1000口腔诊断术语代码系统

检测仪器

医疗信息验证平台:集成多种标准术语库的自动化校验系统;光学字符识别仪(OCR):用于纸质病历的数字化转换与编码提取;结构化文档解析器:处理HL7CDA/CCDA格式文件的专用软件;语义分析服务器:基于UMLS知识图谱的术语映射引擎;区块链节点服务器:实现医疗数据存证与版本追溯;双屏审核工作站:配备医学编码专用键盘的复核终端;数据质量监控大屏:实时显示全院编码准确率的热力图仪表盘;RFID标签读写器:用于实体病案袋的追踪管理与自动关联;语音转录分析仪:将医患对话录音自动转换为结构化诊断描述;生物特征核验终端:通过指纹识别确保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检测服务流程

确认测试对象及项目

:根据要求确认测试对象并进行初步检查,安排样品寄送或上门采样;

制定与确认实验方案

:制定实验方案并与委托方,确认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签署委托书与支付

:签署委托书,明确测试细节,确定测试费用并支付;

执行与监控实验测试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执行测试,记录数据,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

数据分析与出具报告

:分析数据并进行归纳,撰写并审核测试报告,出具报告,并反馈结果给委托方。

相关推荐

北检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检 官方微视频
北检 官方抖音号
北检 官方快手号
北检 官方小红书
北京前沿 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