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项目
外形条索、色泽匀整度、净度等级、整碎比例、含毫量、干香纯度、润茶舒展性、汤色亮度、汤色饱和度、汤色稳定性、香气类型辨识度、香气浓度值、香气持久性、异杂气判定、滋味醇厚度、滋味鲜爽度、滋味协调性、回甘强度、涩感阈值测定、苦味指数评估、叶底嫩度分级、叶底柔韧性、叶底均匀度、叶底余香强度、叶底色泽转化度、含水率验证、杂质检出量、形态完整率、发酵均匀度评估、陈化特征分析
检测范围
绿茶(龙井、碧螺春)、红茶(祁红、滇红)、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白茶(白毫银针)、黄茶(君山银针)、黑茶(普洱茶)、花茶(茉莉花茶)、紧压茶(沱茶)、袋泡茶(碎茶)、速溶茶粉(固态提取物)、调味茶(陈皮普洱)、代用茶(菊花茶)、再加工茶(茶膏)、有机认证茶品、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名优特级茶样、陈年仓储茶叶(十年普洱)、拼配工艺样品(八马赛珍珠)、萎凋程度试验样(白茶)、渥堆发酵样(六堡茶)、焙火工艺样(浓香铁观音)、窨制次数样(茉莉花茶)、杀青工艺验证样(绿茶)、揉捻程度测试样(红茶)、干燥方式对比样(晒青/烘青)、仓储环境测试样(不同温湿度)、包装材料影响样(金属罐/棉纸)、冲泡参数试验样(不同水温/时间)
检测方法
1.外形审评采用五点取样法配合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条索长度与直径
2.色泽分析使用标准比色卡对照法结合色差仪L*a*b*值测定
3.香气评价执行三嗅法:热嗅(80℃)判纯度→温嗅(60℃)辨类型→冷嗅(40℃)测持久
4.滋味审评实施三秒含汤法,通过口腔不同区域味觉受体进行鲜/甜/苦/涩四维评估
5.叶底分析采用双层
不锈钢滤网分离法观察展开形态与弹性恢复
6.含水率测定执行GB5009.3直接干燥法结合快速水分测定仪双重验证
7.杂质检出采用0.5mm孔径分样筛机械筛分与人工挑拣结合方式
8.发酵均匀度评估通过叶底红边比例统计与色度扫描成像分析
检测标准
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18798.3-2023固态速溶茶检验方法
ISO3103-2019茶叶-感官审评用茶汤制备
SN/T0914-2020进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规范
NY/T787-2021茶叶感官评审术语
DB35/T1546-2020武夷岩茶冲泡与品鉴方法
GH/T1070-2021茶叶品质数字化评价指南
ISO20715-2023绿茶分类及基本要求
GB/T30357.2-2021乌龙茶第2部分:铁观音
DB53/T103-2022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
检测仪器
1.电子天平(0.001g精度):精确称取3g标准审评用量
2.标准型审评杯碗(110ml/150ml容量):符合GB/T23776规定尺寸的纯白瓷质器具
3.恒温恒湿样品柜:维持温度201℃/湿度60%5%的存储环境
4.多通道电磁炉:精确控制100℃沸水持续供应能力
5.色差分析仪:测量干茶与叶底的L*亮度值及a*b*色度坐标
6.电子鼻系统:通过10个金属氧化物传感器解析香气组分特征谱
7.电子舌设备:配备苦/涩/鲜/甜专用传感器阵列的味觉分析系统
8.超景深显微系统:200倍放大观察叶底细胞结构完整度
9.恒温震荡水浴锅:控制萃取温度0.5℃的化学成分浸提装置
10.数据采集终端:集成感官评价系统的平板电脑及专用评分软件
检测服务流程
确认测试对象及项目:根据要求确认测试对象并进行初步检查,安排样品寄送或上门采样;
制定与确认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案并与委托方,确认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签署委托书与支付:签署委托书,明确测试细节,确定测试费用并支付;
执行与监控实验测试: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执行测试,记录数据,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
数据分析与出具报告:分析数据并进行归纳,撰写并审核测试报告,出具报告,并反馈结果给委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