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项目

铅含量检测:评估酸度调节剂中铅污染水平。具体检测参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限0.001ppm,线性范围0.005-50ppb。

砷含量检测:测定总砷及无机砷形态。具体检测参数: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定量下限0.01ppb,回收率90-110%。

汞含量检测:监控总汞残留。具体检测参数:冷蒸气原子吸收法,方法检出限0.0005ppm,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镉含量检测:量化镉离子浓度。具体检测参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精密度RSD小于3%,检测波长228.8nm。

铬含量检测:区分六价铬与三价铬。具体检测参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出限0.05ppm,波长540nm处比色。

铜含量检测:分析铜杂质含量。具体检测参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灵敏度0.1ppm,线性校准范围0.5-20mg/L。

锌含量检测:评估锌残留水平。具体检测参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限0.05ppm,波长213.9nm。

镍含量检测:测定镍元素浓度。具体检测参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定量限0.005ppb,同位素比监测。

锡含量检测:监控有机锡化合物。具体检测参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择性系数大于1000,分离度1.5。

铁含量检测:检测铁离子杂质。具体检测参数:原子吸收法,波长248.3nm,检测精度±2%。

锑含量检测:量化锑污染。具体检测参数: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检出限0.02ppb,标准曲线线性R²大于0.99。

钡含量检测:评估钡元素含量。具体检测参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检测下限0.01ppm,波长455.4nm。

钴含量检测:测定钴残留。具体检测参数: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限0.05ppm,波长240.7nm。

锰含量检测:监控锰离子水平。具体检测参数:分光光度法,检出限0.1ppm,波长525nm比色反应。

检测范围

食品添加剂:调节pH的柠檬酸、乳酸等酸度调节剂产品。

药品辅料:制药工业中缓冲剂如磷酸盐类。

化妆品成分:护肤品和洗发水pH控制添加剂。

饮料产品:碳酸饮料和果汁酸化剂。

调味品:食用醋和酱料酸味调节成分。

发酵制品:酸奶和酱油发酵酸化添加剂。

农业化学品:肥料和农药pH调节剂。

工业清洗剂:清洁产品酸性成分。

烘焙原料:面包和糕点酸化控制剂。

肉类加工品:腌制肉类酸度调节添加剂。

乳制品:奶酪和奶油酸化稳定剂。

罐头食品:防腐酸度调节成分。

糖果制品:糖果凝胶酸味剂。

植物提取物:天然酸化添加剂。

检测标准

ASTM D1976元素分析标准方法。

ISO 17294水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通则。

GB 5009食品添加剂重金属限量标准。

ISO 11885水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

AOAC 999重金属痕量检测指南。

GB 31604食品接触材料重金属迁移测试。

ISO 172食品添加剂砷检测方法。

GB/T 5009食品中铅检测标准。

ISO 8288水质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

GB 2762食品污染物限量。

ISO 5667水质采样标准。

GB/T 30906工业用酸度调节剂检测规范。

检测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基于元素特征吸收定量分析。功能:检测重金属离子浓度,波长范围190-900nm,检出限达ppb级。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高灵敏度多元素痕量分析。功能: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质量分辨率0.8amu,检测下限0.001ppb。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利用比色法测定特定金属。功能:颜色反应定量分析,波长精度±0.3nm,适用于铬等元素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和鉴定挥发性金属化合物。功能:有机锡分析,色谱柱分辨率1.0,质谱扫描范围10-1000m/z。

离子色谱仪:检测阴离子态重金属。功能:分析砷酸盐等,电导检测器灵敏度0.1μS/cm,流速范围0.1-5mL/min。

电化学分析仪:基于电化学响应测量重金属。功能:极谱法检测铜和铅,检测限0.05μg/L,电位扫描速率10mV/s。

X射线荧光光谱仪:非破坏性元素分析。功能:快速筛查多种重金属,能量分辨率150eV,检测范围1-100ppm。

检测服务流程

确认测试对象及项目:根据要求确认测试对象并进行初步检查,安排样品寄送或上门采样;

制定与确认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案并与委托方,确认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签署委托书与支付:签署委托书,明确测试细节,确定测试费用并支付;

执行与监控实验测试: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执行测试,记录数据,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整;

数据分析与出具报告:分析数据并进行归纳,撰写并审核测试报告,出具报告,并反馈结果给委托方。

相关推荐

北检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检 官方微视频
北检 官方抖音号
北检 官方快手号
北检 官方小红书
北京前沿 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