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T 153-1995 钢索滑轮》是关于钢索滑轮的标准,其中涉及到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该标准适用于所有使用钢索滑轮的产品,这可能包括工业设备中的起重滑轮、船舶起重设备中的滑轮组件、建筑施工用的提升机滑轮等。在这些应用场合中,滑轮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标准名:钢索滑轮
标准号:CB/T 153-1995
标准类别:船舶行业标准(CB)
发布日期:1995-12-19
实施日期:1996-08-01
标准状态:现行
本标准规定了钢索滑轮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本标准适用于船用吊杆装置,包括船用吊杆式起重机所用滑轮,与《钢索滑车》等配套使用。CB/T153-1995钢索滑轮CB/T153-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
CB/T 153—1995
钢索滑轮
1995-12-19发布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96-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CB/T153—1995
分类号:U24
代替CB153-76
本标准规定了钢索滑轮(以下简称滑轮)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本标准适用于船用吊杆装置,包括船用吊杆式起重机所用滑轮,与《钢索滑车》等配套使用,产品分类
2.1滑轮的型式与参数按表1。
滑动轴承
铸钢钢索滑轮
滚动轴承
铸钢钢索滑轮
滑动轴承
热轧钢索滑轮
滚动轴承
热轧钢索滑轮
适用钢索直径
19.5~34.5
19.5~34.5
19.5~34.5
2.2AH型滑轮的结构型式和基本尺寸按图1和表2。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95-12-19批准175
滑轮公称直径
1996-08-01实施
滑轮公称直径
适用最大
钢索直径
钢索安全
工作负荷
CB/T153-1995
续表2
注:Dz有两个数值时,上为单饼滑车用滑轮,下为双饼滑车用滑轮2.3AG型滑轮的结构型式和基本尺寸按图2和表3。图2
1一滑轮本体;2--孔用档图;3滚动轴承;4一轴套;5—封盖;6一止退垫圈表3
滑轮公
称直径
适用最大
钢索直径
钢索安全
工作负荷
2.4BH型滑轮的结构型式和基本尺寸按图3和表4。B
轴承型号
(GB 297)
滑轮公称直径
适用最大
钢索直径
CB/T153-1995
1-滑轮本体;2—衬套;3—锥端紧定螺钉表4
钢索安全
工作负荷
注:Ds有两个数值时,上为单饼滑车用滑轮,下为双饼滑车用滑轮2.5BG型滑轮的结构型式和基本尺寸按图4和表5。42
滑轮公称
适用最大
钢索直径
2.6标记示例
CB/T153-1995
1--滑轮本体;2—孔用档图;3-滚动轴承;4—轴套;5—封盖;6-止退垫图表5
钢索安全
工作负荷
滑轮公称直径为250mm,轴直径为40mm的滑动轴承铸钢钢索滑轮滑轮AH250×40CB/T153—1995
滑轮公称直径为450mm,轴直径为75mm的滚动轴承热轧钢索滑轮滑轮BG450×75CB/T153—1995
3技术要求
3.1滑轮的主要零件材料按表6。轴承型号
(GB297)
滑轮公称直径
适用最大
钢索直径
CB/T153-1995
1一滑轮本体;2一衬套;3一锥端紧定螺钉表2
钢索安全
工作负荷
零件名称
滑轮本体
轴套、螺母
CB/T153-1995
ZG230-450
碳素结构钢
铜合金
碳素结构钢
滑轮组装后贮油穴内应加满润滑油脂。Q235-A
ZCuAI9Mn2或QA19-2
Q235-A
标准号
GB11352—89
GB700—88
GB1176—87
GB5233--85
GB700—88
AH型、BH型滑轮孔与轴的配合为H10/d10AG型、BG型滑轮孔与轴的配合为H8/f7。零件表面应无毛刺、裂纹、锈蚀等影响强度的缺陷,外锐边应倒圆。铸件的加工表面不得有砂眼、气孔、缩孔、裂纹和疏松等缺陷,非加工表面不得有影响强度的缺陷。热轧滑轮的焊缝应光洁无砂眼、咬边现象。每个滑轮应进行静负荷试验,试验后各承载零件不得产生永久变形和任何缺陷。试验方法
滑轮应按表7规定的试验负荷和加载方法进行静负荷试验。滑轮也可与滑车组装后一起进行强度试验,其试验负荷与相应滑车一致,试验时间为5min,试验后检查,滑轮应符合3.7要求。表7
试验加载方法
钢索安全工作负荷,kN
试验负荷,kN
检验规则
每个滑轮必须经制造厂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按本标准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和试验。产品经检验合格并经船舶检验部门验证后方能出厂,并出具产品的质量合格证书和船检证书。6
标志和包装
6.1标志
CB/T153-1995
6.1.1每个滑轮应有产品标牌,标牌上应标明下列内容:a.
产品型号和规格;
钢索安全工作负荷;
制造厂名称;
制造日期。
每个滑轮应打上船检标志。
6.2包装
滑轮出厂时,必须进行妥善的包装,保证产品不致损坏和腐蚀,且能适应多次装卸和长途运输的要求。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船舶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江南造船厂归口。
本标准由江南造船厂、常州滑轮厂、常熟市起重机械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颂鹰、谢志刚、沈茂林、薛惠刚。7
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