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项目:
1. 尺寸变化检测:这是标准的核心检测项目,关注于金属粉末在成型和烧结后尺寸的变化。 2. 密度测定:用于评估粉末以及烧结后的产品密度的变化。 3. 收缩率:评估材料在烧结过程中发生的收缩情况。 4. 形状保持能力:检测成型后的制品在烧结过程中形状保持的能力。检测方法:
1. 直径变化测量:使用卡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成型前后以及烧结前后的直径变化。 2. 长度测量:利用精密测量设备对长度的变化进行观察。 3. 厚度测量:通过测量工具观察金属制品厚度变化。 4. 体积变化检测:对成型和烧结前后的体积进行测量,以了解体积变化。 5. 烧结收缩率计算:通过差异计算测量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收缩率。涉及产品:
1. 铁基粉末制品:包括各种形态和用途的铁基粉末冶金制品。 2. 铜基粉末制品:用于电气和传热用途的铜基材料。 3. 镍基合金粉末制品:应用于需要高耐腐蚀和高温性能的行业。 4. 其他非硬质合金金属粉末制品:如铝粉、钛粉等。该标准是为了确保金属粉末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保持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特别是涉及到成型和烧结工序的重要工艺控制。
标准名:金属粉末(不包括硬质合金用粉)与成型和烧结有联系的尺寸变化的测定方法
标准号:GB/T 5159-1985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85-05-08
实施日期:1986-02-01
标准状态:现行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粉末与成型和烧结有联系的尺寸变化的测定方法。本方法适用于与金属粉末(不包括硬质合金用粉)的成型和烧结有联系的三种尺寸变化的测定。A.从模腔尺寸到压坯尺寸(弹性后效):压坯从模腔中脱出后,在施加压力的垂直方向上尺寸增大。B.从压坯尺寸到烧结尺寸(烧结尺寸变化):由于烧结而发生的物体尺寸变化。C.从模腔尺寸到烧结尺寸(总尺寸变化)。GB/T5159-1985金属粉末(不包括硬质合金用粉)与成型和烧结有联系的尺寸变化的测定方法GB/T5159-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金属粉末(不包括硬质合金用粉)与成型和烧结有联系的尺寸
变化的测定方法
Metallce powders, excluding powders for hardmetals-Determination of dimensional changes associatedwith compacting and sinteringUDC669-492.2
GB5169-85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粉末与成型和烧结有联系的尺寸变化的测定方法。本方法适用下与金属粉末(不包括硬质合金用粉)的成型和烧结有联系的三种尺寸变化的测定。8.从模腔心寸到压尺小(弹性后效);历坏从模腔巾中脱出后,在施加压方的垂直方间上尺寸大。
从压还尺寸到烧结尺寸(烧结尺十变化):由于烧结而发生的物体尺寸变化。b.
从模腔尺寸到烧结尺寸(总尺寸变化)。c
压制金属粉末或均均混人添加元素(包括润滑剂)的粉末,制成压坏。将压环在规定的条件下烧结。测虽模腔、压坏和(或)烧绢试样尺寸。计算尺寸变化,并以白分数表示。2设备
2.1模具
而丁制取圆柱形、矩形试样或类似→实际零件的试样。2.2压机
能平稳施加到所需压坏密度的压力。2.3天平
至少能称量100g,精确度士非.01g。2.4尺寸测量仪器
千分尺或适宜的其他测量仪器,精确度±0.005mm。2.5烧结装置
合乎所规定的烧结条件(时间,流度拍线利气须等)。3步骤
3.1取样:每批至少取足三个压坏数量的验收状态的试验粉。3.2测量模腔尺寸d(直径或长度),精确到0.005mm。3.3按规定的压坏游度或成型压力压制金属粉未或均切混人添加元素(包括润滑剂)的粉未,并测量压坏穴寸dc(直径或长度),精确到0.005mm3.4按规定的烧结条件(时间、湿度雨线和气筑)烧结压还,汁测量其尺寸ds,精确到n.005mma测量烧结试样尺寸应取自测措张还尺的同位置。国家标准局1985-05-08发布
1986-02-01实施
结果表示
GB 5159—86
4,1尺寸变化以百分数表示,由下式算出:压坏尺寸变化 (弹性居效)
式中:Adus-
弹性后效,%(+)
模腔尺寸,mms
d.——-压坏尺寸,mm。
b烧结尺寸变化(正或负)
式中:Adcs
烧结尺寸变化,%(+,~),
烧结试样尺寸,mm。
总尺寸变化(正或负)
式中:Adsu
总尺寸变化,%(→,一)。
ds - de
4.2以至少测显三个试样的平均值,并修约到0.01%提出试验报告。5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面内容:
本标准号:
鉴定试验粉末所需的任何细节;压坏试样的型式及其压制成型的细节,烧结细节:
尺寸测叠细节及压坏和烧结试样密度测量细节,所得试验结果,
本标准中未加规定的或认为是附加的操作;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任何现象的细节。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闲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市粉末冶金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振春,吴荣伟、郑淑英、曹宝兴。(1)
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