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标准《GB/T 5440-1985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中的相关信息,该标准主要涵盖了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的各种检测项目和方法。虽然具体的检测项目和方法需要查看完整的标准文档,但一般来说,涉及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可能会包括:

检测项目:
  • 音质检测,包括频率响应、信噪比、总谐波失真等。
  • 机械性能检测,如带速稳定性、磁带传输性能等。
  • 电气性能检测,包括输入输出电平、阻抗匹配等。
  • 可靠性和耐久性测试,比如使用寿命、环境适应性等。
  • 功能测试,确保设备具备必要的广播功能。
检测方法:
  • 使用标准音频信号源进行频率响应测试。
  • 采用专用仪器测量信噪比和失真度。
  • 利用环境模拟设备测试机械部件的耐用性。
  • 进行电信号测量以验证电气性能。

涉及的产品包括所有用于广播的立体声录音设备,这些设备通常用于录制、编辑和传输高品质声音信号。具体产品可能包括广播电台用的专业录音机及相关的音响设备。

要获取更为详尽的检测项目、方法及产品说明,请查阅《GB/T 5440-1985》标准的全文。

GB/T 5440-1985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

标准号:GB/T 5440-1985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85-09-29

实施日期:1986-06-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5440-1985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的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带宽为6.3mm广播用双磁迹、双通道、单向立体声录音机。GB/T5440-1985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GB/T5440-1985

GB/T 5440-1985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440—1985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

Stereophonic broadcast magnetic recorder1985-09-29发布

国家标准局发布

1986-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

Stereophonic broadcast magnetic recorderUDC 681.84

GB/T5440—1985

本标准适用于带宽为6.3mm广播用双磁迹、双通道、单向立体声录音机。1术语定义

1.1短路带磁通*(简称带磁通)流经磁阻为零,在无限长度内与磁带表面紧密接触的重放头芯的磁通。1.2磁平**

单位磁迹宽度的短路带磁通称为磁平,单位以nWb/m(有效值)表示。1.3工作磁平*

使音量表指示到OVU刻度的磁平。本标准规定:用参考频率信号录音,当带速为38.1cm/s和19.05cm/s时,以255nWb/m作为工作磁平。

1.4参考频率*

进行电声性能测试时特定的测试频率本标准规定:当带速为38.1cm/s和19.05cm/s时,以1000Hz作为参考频率。1.5磁迹*

记录磁头在磁带上磁化的痕迹。1.6通道*

传输电信号的途径称为通道。

将待录音频信号从信号源传输到磁带的通道称录音通道。将已录音频信号从磁带传输到放音系统输出端的通道称放音通道。

2分类

2.1按机械和电声性能分为:甲、乙两级。2.2按结构形式分为:固定式和携带式(包括固定、携带两用式)两种。3技术要求

3.1卷带方向:放音状态下带盘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2磁带工作面位置:面向盘心。3.3磁迹格式。

3.3.1在6.3mm宽磁带上,单方向记录双磁迹立体声,保护间隔宽为2.0mm或0.75mm两种。推荐使用2.0mm。

3.2.2磁带由左向右运行,从磁带的背面看,上部磁迹(第1磁迹)记录左通道信号;下部磁迹(第2磁迹)记录右通道信号。

*见GB4013—83《录音录像名词术语》的规定。**见GB543985《立体声广播节目(磁带)的录制和交换》的规定。国家标准局1985-09-29发布

1986-06-01实施

GB/T5440—1985

3.3.3记录磁迹的尺寸、位置及其形位公差,如图1所示。26

3.4使用电源:

磁迹尺寸

磁迹尺寸

图2过渡标准

交流:220V%50Hz

直流:6、9、12、18、24V。

3.5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4基本参数

2条站

磁迹在磁带上的位置

磁迹在磁带上的位置

4.1录音机分甲、乙两级,其机械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电声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1

标称带速(cm/s)

带速误差(不劣于%)

抖晃率(不劣于%)

起动时间(s)

倒带时间((min)

不加权

快进、倒带时停止时间(s)

注:测试时固定式录音机用1000m磁带,携带式录音机用360m磁带。2

标称带速((cm/s)

信号噪声比(dB)(每个

通道,不加权)

总谐波失真(不劣

于%)(每个通道)

两磁迹记录磁平及放

音、录放音通道幅频特

性频率段所用频率(特

性和允差示于图4)

通道平衡(dB)

(小于)

通道间相位差(允差示

于图6)

放音通道

录放通道

放音通道

录放通道

fi (Hz)

f2 (Hz)

fs(Hz)

fi(Hz)

f2(Hz)

fs(Hz)

f4(Hz)

通道间串音(dB)100~10kHz

消音效果(每个通道)(

线路输入阻抗(k)

线路负载阻抗(Q)

最高线路输入电平(dBm)

最低线路输入电平(dBm)

最高输出电平(dBm)

GB/T5440—1985

16 000

14 000

14 000

最高输出电平减小6dB。

注:携带式录音机的信号噪声比允许劣于表列数值4dB,5测试方法

5.1测试条件,

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80%;

*频率f1、f2、fs、f.与幅频特性栏所规定的频率相同。乙

14 000

电源频率允差:士0.5Hz;

GB/T5440—1985

电源电压允差:交流士3%,直流士4%。5.1.1使用磁带: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5.1.2标准测试带: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5.1.3测试用仪器:应符合表3要求。表3

a.频率范围:20Hz~20kHz

b.频率误差:≤±2%、±1Hz

音频信号发生器

电子毫伏表

失真度仪

抖晃仪

带通滤波器

数字频率计

示波器

张力计

c.幅度误差:≤士0.5dB

d.谐波失真度:≤0.1%

e.输出阻抗:600Q

程:1mV~300v(60~+50dBm)

b.频率特性:20Hz~20kHz±2%

20~500kHz±8%

C测量误差:<±2%

d.输入阻抗:≥500ko

e.输入电容:<40pF

程:0.1%~100%

b.频率范围:20Hz~20kHz

c.测量误差:≤士5%

a.抖晃量程:0.03%~3%

b。起动时间量程:1~10s

c.测量频率:3150Hz

d.指示方式:峰值

e.计权网络频率特性见本标准之表4图2a.中心额率:1000Hz

b.选择性:自中心频率至1倍频程处衰减量大于30dBc.阻抗:6002

a.精确度:3×10-5±1个数字

b.最大闸门时间:10s

&。具有电子开关的二踪示波器

b.频率范围:0~1MHz

量程:0~500克

5.2机械性能测试方法

GB/T5440—1985

测试应在满盘磁带情况下进行。带速误差及抖晃率测试应在带头带尾两处分别进行,取较差值。测带速误差时,数字频率计闸门时间应取10秒。5.2.1带速误差

定义:放音状态下,一

段时间内平均带速对标称带速的误差以百分数表示。方法:将长度不小于5m的带速测试带接在满盘磁带的带头和带尾,进行放音,测输出信号频率f,按下式计算:

5.2.2抖晃率*

带速误差=150×100%

定义:磁带不规则运动引起的记录信号寄生调频频偏对记录信号频率的百分比。方法:录音机测录-放抖晃率。如录音机专作放音用则测放音抖晃率。测试时是将抖晃率测试带,接在满盘磁带头和带尾。

5.2.2.1放音抖晃率*

以抖晃率测试带放音,输出接至抖晃仪上,读出抖晃率。取带头带尾两者之中的较差值。5.2.2.2录-放抖晃率*

以3150Hz信号在带头和带尾录音,持续时间数分钟,然后将这段磁带各放音三次,测抖率取平均值,然后再取两者之中的较差值。表4抖晃率测量加权网络的频率特性频率(Hz)

衰减量(dB))

*定义见GB1788—79《广播录音机》中的规定。充

差(dB)

0.315~0.5Hz±4dB

0.5~<4Hz±2dB

4Hz±0dB

>4~50Hz±2dB

50~200Hz±4dB

5.2.3起动时间*

,20.d 0.681

GB/T5440—1985

图3加权网络响应

41630020

定义:从操作起动装置至抖晃率达出厂指标值两倍所经时间。方法:在带头部分录3150Hz信号、约30秒。然后以这段磁带的后半部分放音、用抖晃仪测起动时间。

5.2.4倒带时间*

定义:以最高速度倒完规定长度磁带所经时间。方法:同时起动倒带装置及计时器,当磁带倒完时,停止计时器。5.2.5快进、倒带停止时间

定义:在快进、倒带状态下,自操作“停止”按钮起至磁带完全停止所经时间。方法:当磁带快进或倒带至半盘时,同时操作“停止”按钮及计时器。当磁带停止时,同时停止计时器。

5.3电声性能测试准备条件

5.3.1清洁与磁带接触的部件并消磁*。5.3.2每个通道加负载电阻。

5.3.3放音通道的预置(预置顺序为:先进行第1通道,再进行第2通道)。5.3.3.1重放头高度校准。

5.3.3.2以放音校准带进行放音通道的预置。放方位角校准部分,校准放音头方位,并校准两通道的相位差至最小值。

5.3.3.3放参考磁平部分,调节放音音量至输出电平为十10dBm。5.3.4录-放通道的预置(预置顺序为:先进行第1通道,再进行第2通道)。5.3.4.1录音头高度校准。

5.3.4.2以录放通道测试带进行录放通道的预置:用和放音校准带方位角校准部分相同的频率和磁平、校准录音头方位、并校准两通道的相位差至最小值。5.3.4.3按磁带生产厂的规定调整偏磁电流*。5.3.4.4以参考频率,十10dBm信号录音、调节录音音量至磁带上的记录信号达到参考磁平*5.4电声性能测试方法(测试顺序为:先测第1通道,再测第2通道)如需要改变上述预置状态进行测量,测毕应恢复原状。*定义见GB1778—79中的规定。

5.4.1通道幅频特性

GB/T5440—1985

每个通道测得幅频特性的允差,应符合图4规定。图

5.4.1.1放音通道幅频特性*

以放音校准带频率特性部分放音,测出幅频特性曲线。5.4.1.2录放通道幅频特性

以一10dBm电平输入,用放音校正带幅频特性部分的诸频率进行录、放音,测出幅频特性曲线。5.4.2信号噪声比*

定义:放音输出信号电平对噪声电平之差,以dB表示。信号电平指以放音校准带参考磁平部分放音的输出电平。

方法:

a。放音通道信号噪声比:将磁带挑离放音头或用非磁性带放音,测出输出噪声电平。将上述的放音输出信号电平与这里的噪声电平的比值求出,便为放音通道的信号噪声比。b。录放通道信号噪声比:以参考频率磁平录音数分钟。然后将输入端改接上600Q屏蔽良好的电阻,对已录部分进行消音,消音前后输出电平之差为录放通道信号噪声比。5.4.3总谐波失真*

5.4.3.1放音通道总谐波失真

用线感应法对放音头加参考频率信号,使放音放大器输出电平为+10dBm,用失真仪测总谐波失真。

5.4.3.2录放通道总谐波失真

以参考频率参考磁平录音数分钟。然后重放已录部分,用失真仪测总谐波失真。5.4.4录放通道平衡(电平允差)定义:左右通道按规定的频率和电平录放音时,两通道输出电平之差,以dB表示。方法:两个通道同时输入同一音频信号发生器的一10dBm电平的信号,用放音校准带幅频特性部分的诸频率进行录音。将已录磁带倒回重放,分别测出每磁迹的诸频率输出电平,计算诸点之电平差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5.4.5通道间相位差

定义:两个通道输入同相位信号时、输出端两个通道间信号的相位差,以度表示。5.4.5.1放音通道的相位差

以校准带频率校正部分放音,将输出分别送入二踪示波器的YA、YB,观察校准带之诸频率的波形(见图5)。两通道之相位差按下列公式计算,以度表示。=360°×

*定义见GB1778一79中的规定。

其测试结果应符合图6规定。

5.4.5.2录放通道的相位差

GB/T5440—1985

两个通道以同一个音频信号发生器的同相信号送入输入端,用放音校准带频率特性部分的诸频率进行录放音、输出端分别送入二踪示波器的YA、YB,观察诸频率的相位差,其计算方法和规定之差值同5.4.5.1项。

5.4.6通道间串音

定义:一通道中测试信号在输出端电平与其在另-通道输出端的串入信号电平之比,以dB表示。方法:两通道均处于录音工作状态,其中一个通道加信号,输出电平应达十6dBm,另一通道输入端加屏蔽良好的600电阻。记录数分钟后,将磁带倒回,重放时测未加信号通道的放音输出电平。两通道输出端测得电平之比,应符合表2规定。5.4.7消音效果*

以参考频率大于参考磁平6dB的信号录音数分钟。然后对已录信号的局部进行消音。通过中心频率与参考频率一致的带通滤波器,测未消部分和已消部分的电平之差,以dB表示。5.4.8最低输入电平*

定义:录至参考磁平的最低输入电平。方法:将录音放大器的音量控制器放在最大位置,以参考频率录至参考磁平,测输入电平。5.4.9最高线路输入电平*

定义:对应规定的总谐波失真时,录音放大器线路输入端所能承受的最高输入电平方法:将录音放大器的音量控制器放在最大位置,以参考频率信号录音,使所录磁平低于参考磁平6dB,测总谐波失真。然后逐渐关小音量控制器,并加大输入信号使输出电平保持不变,直至总谐波失真度为原值的2倍,测输入电平。注:音量控制器在前置放大级前的录音机,本指标可不考核。5.4.10最高输出电平*

定义:对应于放音放大器输出端总谐波失真为1%的输出电平。方法:用线圈感应法对放音头加参考频率信号。逐渐加大信号,直至输出端的总谐波失真达1%,*定义见GB1778—79中的规定。

测输出电平。

检验规则

按GB1778—79中之六的规定。

标志、包装、运输和保管

按GB1778—79中之七的规定。

附加说明:

GB/T5440—1985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部提出。本标准由广播电视部录像机厂起草。9

现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