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GB/T 16913.4-1997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第4部分:分散度的测定 安德逊移液管法》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粉尘物质中分散度的测定。本标准的核心是通过具体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产品来提供系统的指导。以下是相关的主要内容:
检测项目:本标准采用安德逊移液管法作为主要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本标准涉及的产品主要为各种类型的粉尘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广泛存在于多种工业和实验室环境中,包括但不限于:
通过制定和应用该标准,可以有效地评估粉尘物质的分散度特性,从而为相关行业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和安全生产的依据。
标准名: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第4部分:分散度的测定 安德逊移液管法
标准号:GB/T 16913.4-1997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7-07-07
实施日期:1998-02-01
标准状态:现行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粉尘分散度的一种试验方法——安德逊移液管法。本标准适用于粉尘分散度的测定。GB/T16913.4-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4部分:分散度的测定安德逊移液管法GB/T16913.4-1997
GB/T16913.4—1997
本标准参照采用IS010076:1991《金属粉末一一根据在液体中重力沉降及衰减测量确定粒度分布》。
本标准适用的测定对象是粉尘,基于沉降法中的深部取样法,设定的粉尘粒径乃斯托克斯径,测得的粉尘粒径分布属粉尘粒径质量分布;与ISO10076的主要技术差异是,样液中尘粒浓度没有用光电法测量,而是采用蒸发液体介质后直接称量的安德逊移液管法测定粉尘分散度。GB/T16913在《粉尘物性试验方法》总标题下,包括以下部分:第1部分(即GB/T16913.1):试验尘样的采集,第2部分(即GB/T16913.2):有效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第3部分(即GB/T16913.3):堆积密度的测定自然堆积法;第4部分(即GB/T16913.4):分散度的测定安德逊移液管法;第5部分(即GB/T16913.5):安息角的测定注入限定底面法;第6部分(即GB/T16913.6):吸湿性的测定吸湿率法;第7部分(即GB/T16913.7):含湿量的测定干燥法;
第8部分(即GB/T16913.8):浸润性的测定浸透速度法;第9部分(即GB/T16913.9):粘结性的测定垂直拉断法;第10部分(即GB/T16913.10):比电阻的测定圆盘法
第11部分(即GB/T16913.11):工况粉尘比电阻的测定过滤式同心圆环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郁文、章湘华、林仲宁、严佳本标准委托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负责解释。I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第4部分:分散度的测定
移液管法
安德逊
Methods of dust character test-Part4:Determination of dispersivityAndreason pipette method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粉尘分散度的一种试验方法一安德逊移液管法。本标准适用于粉尘分散度的测定。2引用标准
GB/T16913.4-1997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6913.1—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试验尘样的采集GB/T16913.2—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2部分:有效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及GB/T16913.1和GB/T16913.2中定义。3.1粉尘粒径分布particlediameterdistributionofdust粉尘中各种粒径或粒径范围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数。以数量统计形式表征的粉尘粒径分布称为粉尘粒径数量分布;以质量统计形式表征的粉尘粒径分布称为粉尘粒径质量分布。同义词:粉尘分散度
3.2分散剂dispersingagent
能增加粒子表面与液体介质的亲和性,防止粉尘凝聚的物质。3.3筛下【筛上]累计(质量)百分数cumulativeundersize【cumulativeresidue】(bymass)通过【未通过给定大小筛孔筛网的粉尘(质)量占筛分粉尘总(质)量的百分数,用于表示小于【大于某一给定粒径的尘粒占粉尘总量的(质量)百分数。3.4(质量)中位径mediandiameter(bymass)粉尘中筛下{筛上]累计(质量)百分数为50%对应的粒径。4原理
均匀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粉尘在重力作用下按斯托克斯规律沉降:各给定时刻在悬浊液柱的规定深度依次取出定体积的样液,蒸发液体介质后测定其中粉尘质量;根据各时刻取出样液中的粉尘质量与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7-07批准1998-02-01实施
GB/T16913.4—1997
同体积原始样液中粉尘质量之比率,确定粉尘分散度。5设备
5.1电热干燥箱等实验室常规设备。5.2测定粉尘分散度的安德逊移液管按图1规定。它是直径5cm,容积500mL的磨口管瓶,从下部基线至上部液面刻有20cm的标线,刻线间距为1mm。瓶中吸液毛细管外径5mm,内径1mm,下端面应与瓶下部基线平齐,上部有供吸液和排液用的三通阀及容积为10mL的球形漏斗。瓶和毛细管的垂直度与光洁度均应良好。
球形谢斗
三斑将
能- 卵普
腾口作和
图1安德逊移液管瓶
5.340mm×25mm称量杯6~8个,20mL注射器支,长为0.8m的10mm软胶管一根。5.4秒表,精度2级。
5.5分析天平(最大称量200g,感量0.1mg,精度3级)。一组直径为200mm的标准筛:80目筛、170目筛、200目筛、230目筛,筛底和筛盖。5.6
6测定步骤
6.1试验尘样的采集应符合GB/T16913.1的规定。登记粉尘采样工况。6.2尘样通过80目标准筛除去杂物,再在105℃下干燥4h后放置在干燥器内自然冷却,准备测定。注:对于在小于等于105℃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升华的粉尘,干燥温度须相应降低。6.3校正容积为10mL的球形漏斗和移液管20cm标线的容积。6.4选择液体介质和分散剂
液体介质应浸润粉尘颗粒表面,但不溶解粉尘,不使粉尘体积膨胀或收缩,不与粉尘发生化学作用,不使粉尘产生凝絮沉淀;已知密度和粘度系数。分散剂应增加粉尘颗粒表面与液体介质的亲和性,阻止粉尘颗粒间互相凝聚,但不与粉尘发生化学作用。
6.5取样时间按式(1)计算:
(1)
式中:t——d,粒径尘粒沉降h高度所需时间,s;Pp—粉尘密度,g/cm,
Pw——液体介质密度,g/cm,
液体介质粘度修正系数;
GB/T16913.4—1997
μw—液体介质粘滞系数,g/cm·sg——重力加速度(981cm/s*);
h——沉降高度,cm,
d,粉尘粒径,um。
注:d,通常设定5,10,15,25,35,50um六个粒径等级。6.6洗净称量杯并编号,烘干后在干燥器内冷却,然后称重。记录称量杯初重。6.7取1~2g尘样在烧杯中与液体介质和定量分散剂搅拌均匀,确认液体介质浸润粉尘颗粒表面后,用液体介质将尘样和分散剂全部注入移液管瓶。6.8用注射器将液体介质加入移液管瓶至20cm标线,然后关闭三通阀,振荡盛样移液管3min,使其成均匀的悬浊液。
(2)
式中:c—悬浊液含尘浓度,g/mLm——尘样质量,g,
V—一悬浊液体积,mL。
6.9移液管就位,尘样开始沉降,用秒表记时。6.10将移液管上部球形漏斗上方口用软胶管与注射器连接6.11用注射器通过吸液毛细管按时在0刻度液位取样,每次取样应提前7s,在15s内抽取10mL。抽取量籍10mL球形漏斗和三通阀控制,允差0.2mL。6.12样液依次注入各称量杯中。每次取样入称量杯后,建议用5~10mL液体介质从上方注入球形漏斗,冲洗残留样液入称量杯。
6.13将盛有样液的称量杯在不高于样液沸点的温度下烘干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称量杯终重。
6.14各粒径的筛下累计百分数按式(3计算:D.-mm-m1-m×100.
式中:D——d,粒径的筛下累计百分数,%,msi
一样液最大粒径为d,的称量杯终重,mg,-10mL样液的分散剂含量,mg;
mi——样液最大粒径为,的称量杯初重,mg;-10mL原始样液的含尘量,mg。
(3)
6.15将计算值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描点绘出回归直线,读取回归线上各粒径对应的筛下累计百分数和中位径,计算几何标准差,作为测定结果。6.16若粉尘中位径大于70um,建议用200目左右的标准筛人工筛分50~100g通过80目标准筛除去杂物后的尘样,取筛下样按上述步骤进行测定,最终结果计入筛上量。筛分工作的完成,视重复筛分3min筛下来的粉尘不多于筛网上的粉尘量的1%为准。7测定报告
a)报告委托单位、粉尘名称和来源,b)报告测定日期、测定人员、测定方法及设备名称和编号;c)报告粉尘在各粒径范围的质量百分数、中位径和几何标准差。
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