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标准《GB/T 17317-1998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其中提到的相关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检测项目:

  • 品种纯度检测:检测小麦品种的遗传纯度。
  • 发芽率检测:评估种子的发芽能力。
  • 水分含量检测:测量种子中的水分含量,以确保在适宜的储存条件下不会霉变。
  • 净度检测:检测种子样品中杂质的比例。
  • 重量和粒数检测:评估种子的粒数和千粒重。

检测方法:

  • 品种鉴定:通过实验室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品种的鉴定。
  • 发芽试验: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发芽的种子数量以计算发芽率。
  • 水分测定:通常采用烘干法或近红外法进行测定。
  • 纯度分析:通过样品筛选和目测,确定样品中其他非目标品种或杂质的比例。
  • 粒数和重量测定:使用天平和取样瓶等工具测定。

涉及产品:

  • 小麦原种:用于繁殖的高纯度祖代种子。
  • 商业繁殖种子:通过小麦原种繁殖得到的供农业生产使用的种子。

这些检测项目和方法是保证小麦原种的纯度和质量的重要步骤,确保在后续的农业生产中能够保持品种特性,提高产量和质量。

GB/T 17317-1998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标准号:GB/T 17317-1998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8-04-03

实施日期:1998-10-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317-1998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原种生产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原种生产。GB/T17317-1998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17317-1998

GB/T 17317-1998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部分内容

GB.T 17317

为规范小麦原种生产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小要原种牛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资起草单位:金国种子总站、河北省种子总站、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陕西省种子管理站、东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

本标准王要起草人:潘志祥、李秀锦、张鸿文、马志强。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wheat basic seed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原种生产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原种生产。

2引用标准

GB/T 17317 --- 1998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I3/3543.1~3543.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I31404.1--1996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3定义

本标推采用下列定义。

原种basic seed

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4 原种生产

4.1原种生产方法

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和株(穗)行圃、原种圃的两圃制,或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4.2单株(穗)选择

4.2.1单株(穗)选择的材料

来源本地或外地的原种圃、决选的株(穗)系圃、种子繁殖田。也可专门设置选择圃,进行稀条播种植,以供选择。

4.2.2单株(穗)选择的重点

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具备原品种的典型性和丰产性。4.2.3川间选择

4.2.3.1株选

分两步进行,抽穗至灌浆阶段粮据株型、株高、抗病性和抽糖期等进行初选,做好标记。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4.2.3.2穗选

在成熟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进行-次选择即可。4.2.4选择数量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04-03批准1998-10-01实施

GB/T17317.-.1998

根据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而定,冬麦区每公顷需4500个株行或15000个穗行,春麦的选择数量可适当增多。田间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决选和其他损失,适当留有余地。4.2.5保存

对入选单株(穗)在室内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4.3株(穗)行圃

4.3.1建圃

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的种子在间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4.3.2播种

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单株播四行区,单穗播-行区,行长2m,行距20~30cm,株距3~5cm或5~10cm,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60cm的田间走道。每隔9或19个穗行设一对照,四周围设保护行和25m以上的隔离区。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同品种的原种。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槿,编号插牌,严防错乱。

4.3.3田间观察记载、鉴定

根据附录A(标准的附录)进行。4.3.3.1生育期间在幼苗阶段、抽穗阶段、成熟阶段分别与对照进行鉴定选择,并做标记。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

a)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用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b)抽穗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c)成熟阶段:鉴定株高、穗部性状、芒长、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对不同的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4.3.3.2通过鉴定,分别收获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株(穗)行,进行空内考种,分别脱粒、保管,下年种株(穗)系葡。

44株(穗)系通

4.4.1建圃

经案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于,按株(穗)行分别种植,建株(穗)系圃。4.4.2播科

每个株(穗)衍的种子播·小区,小区长宽比例以1:3~1:5为宜,面积和行数依种子量而定。播种方法采用等播量,等行距稀条播,每隔9区设·对照。其他要求同4.3。4.4.3田间观察记载、鉴

同4.3。同时应从严掌摊,典型性状符合要求的株(穗)系,杂株率不超过0.1%时,拔除杂株后可以人选。当选的株(穗)系分区核产,产单不应低了邻近对照。4.5原种圃

4.5.1将当选株(穗)系的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在捆穗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出田外。4.5.2采用两圃制生产原种,只简略株(穗)系,其他方法同4.2、4.3,即将经室内考种决选的株(穗)行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开,进行扩大繁殖。所产种了应达到(B4404.1规定的原种标准。4.5.3用育种家种于生产原种,可直接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人繁殖。其技术措施同4.5.1。5室内考种

5.1对山间入选的单株(穗)材料,考查穗型、芒型、护额颜色和形状、穗粒数、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九个项!月。在考种过程中,行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5.2对田间人选的株(穗)行材料,考查粒形、粒色、籽粒饱满度和粒质四个项目。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分别称重,作为决定取舍的参考。180:

GB/T17317.1998

5.3对田间人选的株(穗)系材料和对照,分别脱粒、称重,取样进行考种。考查项目同5.2。但要从严掌搬,并增加干粒重和容重的测定。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取舍。5.4为统标准和减少人为误差,应固定专人,使用的仪器要经常检查校正。考种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各样品的含水量必须达到GB4404.1规定的标准。6田间管理

6.1原种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排灌方便、前茬致、地力均匀的地块,并注意两年(水旱轮作两季)以1的轮作倒茬,忌施麦秸肥,避免造成混杂。6.2播种前搞好种子精选、晾晒和药剂处理工作。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6.3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合理、及时和精细一致。7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

7.1人选的行、系和原种圃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晒干脱粒。在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等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

7.2人库前整埋好风下(挂藏)室或仓库,备好种子架、布袋等用具。脱粒后将当选的种子分别装人种子袋,袋内外各附一个标签,并根据田间排列号码,按顺序挂藏。7.3风干(挂藏)室或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不超过13%。应注意防止虫蛀、霉变和混杂以及鼠、雀等危害。7.4原种生产单位要摘好种于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3543.1~~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4404.1原种标准的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原种,可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181

A1物候期

A1.1出苗期

GB/T 17317--1998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小麦原种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全区有50%以上单株幼芽鞘露地面时的日期,第一叶伸出芽鞘1.5cm时为出苗(以日/月表示,下间)。

A1.2抽穗期

全区50%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A1.3成熟期

麦穗变黄,全区有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状,手握不变形,可被指甲切断的日期。A2植物学特征

A2.1幼苗生长习性

出苗后一个半月左右调查,分为三类,“伏”(匍匍地面)、“直”(直立)、“半”(介于两者之间)。A2.2株型

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茎的松散程度分三类:主茎与分垂直夹角小于15°为紧凌,大于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

A2.3叶色

拔节后调查记载,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A2.4株高

分廉节或地面至穗顶(本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A2.5苎

般划分h类。芒长40mm以上为长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mm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为曲芒;麦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5tnm以下)为顶芒;完全无芒或极短(3mm以下)为无芒。A2.6色

分白(黄)、黑、红色三种。

A2.7光色

分红、白(黄)、黑、紫四种。A2.8穗型

划分为六类。穗子两端尖、中部稍大为纺锤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面基本致为长方形;穗部下大、上小为圆锥形;穗子上大、下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为棍棒形;穗短、中部宽、两端稍小为椭圆形;小穗分枝为分枝形。

A2.9穗长

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A2. 10 粒形

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A2.11粒色

分红、白粒两种,淡黄色归人白粒。182

A2.12籽粒饱满度

GB/T17317--1998

分为三种,“1”饱满;\2”半饱满;\3\秕。A3生物学特性

A3.1生长势

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齐穗、齐穗至成熟记载,分强(十十)、中()、弱(一)三级。

A3.2整齐度

A3.2.1植株整齐度

分三级,整齐(+十)(主茎与分株高相差不足10%);中等(十)(株高相差10%~20%),不整齐(一)(株高相差20%以上)。

A3.2.2穗整齐度

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十十)、中等(十)、不整齐(一)三种。A3.3耐寒性

分四级,“0”无冻害;“1”叶尖受冻发黄干枯;“2”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有绿色;\3”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薬冻死,“4”地上全部枯菱,植株冻死。于返青前调查。A3.4倒伏性

分四级,“0”未倒或与地面角度大于75°;\1”倒伏轻微,角度在60°~75°之间;“2”中度倒伏,角度在30°~~60°之间;“3倒伏严重,角度在30°以下。A3.5病虫害

依据受害程度、用目测法分0、1、2、3、4五级记载。A3.6落黄性

根据穗、茎、叶落黄情况分三级,以好、中、差表示。A4经济性状

A4.1穗粒数

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A4.2干粒重

以晒F(含水量不超过12%~~13%)、扬净的籽粒为标准,随机取两份1000粒种子,分别称重,取其平均值,以“g表示。如两次误差超过1g时,则需重新数1000粒称量。A4.3产量

是各种性状表现的结果,是评定原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以“kg/hm2”表示。A4.3.1实际产量

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成每公项产麓。A4.3.2理论产量

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A5其他

粒质: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用小刀横切断籽粒,观察断面、以硬粒超过70%为硬质,小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183

现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