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以下是根据《GB/T 17438-1998 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中可能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产品的HTML格式化内容: ---

1. 相关检测项目:

《GB/T 17438-1998》中涉及的检测项目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 信号格式的合规性验证
  •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速率检测
  • 调制方式的检验与评估
  • 误码率 (BER) 测试
  • 信号衰减与噪声评估
  • 信号时延与同步性检验
  • 频谱特性分析
  • 紧邻频道干扰测试
  • 数字接口兼容性测试
  • 设备抗干扰能力评估
---

2. 检测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检测项目,可能会用到以下检测方法:

  • 使用信号分析仪进行信号格式的测量和评估
  • 使用误码率 (BER) 测试仪测量传输过程中误码率是否符合规范
  • 通过频谱分析仪评估信号频谱特性
  • 采用延时分析仪或同步分析仪进行信号时延和同步性测试
  • 使用矢量信号发生器与接收机验证频率和调制方式的兼容性
  • 在实验环境中人工引入噪声或干扰,测试设备对抗干扰的能力
  • 使用数字接口分析仪进行接口协议和兼容性测试
---

3. 涉及的产品:

本标准适用范围内涉及的产品和设备可能包括:

  • 数字电视信号发送设备
  • 卫星信号接收设备
  • 光纤传输设备
  • 有线电视分配网络设备
  • 数字编解码设备
  • 信号传输接口设备(如SDI接口设备)
  • 信号调制/解调设备
---

通过这些检测项目和方法,可以确保数字电视信号在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中具有可靠性和规范性,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

GB/T 17438-1998 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

标准号:GB/T 17438-1998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8-07-24

实施日期:1999-05-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438-1998 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按4:2:2数字编码的电视信号传输技术要求,适用范围为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GB/T17438-1998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GB/T17438-1998

GB/T 17438-1998 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438—1998

eqvITU-R 800:1992

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mission throughcontribution and primary distribution networksof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defined accordingto the 4 : 2 : 2 standard

1998-07-24发布

1999-05-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17438—1998

本标准等效采用ITU-R建议书800(1992年版)《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技术要求与ITU-R建议书800基本相同,个别条款参照ITU-R建议书800-2版本做了修改,编写格式符合GB/T1.1一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要求。本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数字电视广播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系统的发展,是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系统建设与维护的技术依据。本标准的制定基于下列几点:

1定义基于数字亮度和色差信号422的参量。2要求符合这种标准的信号通过数字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3已设计编码算法并建议了标准,使采用比特压缩技术的传输能够实现。4采用这些算法的编解码器样机已经开发,需给予评价。5评价方法的一般意见包含在ITU-R文件中,主观测试方法定义见建议书500。6这种评价需要考患基本图像质量、传输链出现误码时的失效特性和下游处理后所达到的质量。7编解码器的设计及其评价需考虑用户的要求。8技术要求应规定测试程序和测试序列,用测试序列校验技术要求,使之得到满足。本标准取消了原ITU-R建议书800中的关于525行的有关条款,表1中恢复时间的指标由原“<160ms”按ITU-R建议书800-2新规定,改为\<500ms”,其他部分尚做了一些文字性修改。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提出。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标准化规划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播电影电视部标准化规划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洪奇、李熠星、刘星宇。1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由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thetransmission throughcontribution and primary distribution networksof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defined accordingto the4:2:2standard

GB/T17438—1998

eqvITU-R 800:1992

本标准规定了按4:2:2数字编码的电视信号传输技术要求,适用范围为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有关4:2:2标准的主要要素见附录A。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4857—93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规范GB/T17439—1998在三次群中传送馈送质量分量编码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规范CCIR800按建议书601的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的用户要求

ITU-RBT.800-2按建议书601的4:2:2标准定义的数字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的用户要求

ITU-R500-4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3术语

3.1馈送contribution

演播室质量,可用于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如慢转换、色键和慢动作等。2一次分配primarydistribution3.2

电视节目信号的分配,如给电视发射机或有线电视前端作输入等。4技术要求

4:2:2电视信号馈送和一次分配网络传输系统指标的设计和测试,应满足本技术要求。4.1性能要求

本章中的全部质量评价等级用ITU-R建议书500所给的方法实施,该建议书采用主观评价方法。馈送和一次分配编解码器要求见表1。馈送编解码器的附加要求见表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07-24批准1999-05-01实施

源信号

目标信号

最大相对声音/图像时延差

基本质量

GB/T17438—1998

表1馈送和一次分配编解码器技术要求4:2:2,分量可占有全部频谱

±2ms/每编解码器

被测编解码器数目

34~45Mbit/s:单编解码器

140Mbt/s:3编解码器串接D

使用测试序列:

一摩托和日历(图像序列)

一转动盘(图像序列)

女歌手加噪声(图像序列)

质量差别<12%2),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定(DSCQS)方法使用测试序列:

失效特性/误码

性能3

恢复时间8),4)

信号中断后整个时延变化

黑背景下的玩具(静止图像)

一摩托和日历(图像序列)

BER≤10-1含误码脉冲≤30bit

损伤≤1级,用双刺激损伤标定法<500ms(在中断50ms之后)

尽可能小(GB/T17439建议值为士20us,待进一步研究)1)编解码器串接时,特别是几个不同的编解码器相串接,这时的设备性能会出现问题。这些质量标准假定编解码器的串接是全数字的,对于馈送应用,下游处理应插于编解码器之间。2)质量指标仅适用于所示的测试图像序列。3)失效特性和恢复时间的进一步说明见附录B。4)恢复时间可用延时的场数来测量,这在信号到解码器连接之间和在把图像监视器输入由灰电平信号(或1个适当延时未经处理的信号切换到解码器输出信号之间时都有时延要求,以便观察不到图像干扰。类似的程序被用于评价因比特滑动引起的恢复时间,如非同步切换。在再同步期间,解码器输出一个静顿画面。2

基本质量

色键后的质量

图像几何更改后的质量

慢动作后的质量

GB/T17438—1998

表2馈送用编解码器附加要求

被测编解码器数目

34~45Mbit/s:2编解码器串接1)140Mbit/s:3编解码器申接1X

使用图像序列:

一摩托和日历(图像序列)

一基尔港带变焦(图像序列)

一转动盘(图像序列)

一女歌手加噪声(图像序列)

质量差别<12%,用DSCQS法

使用图像序列!

波动(前景)加树枝(背景)

老工匠对(2编解码器之间)

质量差≤18%2,用DSCQS法

使用图像序列:

花园(图像序列)(2编解码器之间)质量差别:18%2,用DSCQS法

使用图像序列:

移动的基尔港(图像序列)10:1慢动作(2编解码器之间)质量差别:18%,用DSCQS法

1)编解码器串接,特别要考虑几个不同的编解码器相串接的评价和测量特性方面存在着间题,这时设备的性能会出现间题。这些质量标准假定编解码器的串接是全数字的,对于馈送应用,下游处理应插于编解码器之间。

2)质量指标仅适用于所示的测试图像序列。4.2用于传输复合信号

虽然设计主要是为了传送符合4:2:2的信号,但仍要求系统传送源于复合信号的分量信号。复合信号在发射端被解码成分量,在接收端重新组合成复合形式。4.3有条件接收

比特率压缩处理是在几维空间中系统地消除信号元余。经扰码的有条件接收信号降低了空间域和时域的相关性,对于低比特率已扰码的信号,其编码处理和解码端的信号质量可能有问题,因此,在要求增加传输安全性的情况下,增设传输数据流的加扰是适宜的。4.4向上扩展

模块式概念编码算法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如HDTV。4.5其他应用

传输编解码器的某些部件可应用于其他方面,例如数字记录。4.6系统复杂度

编解码器的复杂应考虑:技术实用,相对于传输价格其成本合理。4.7伴音信号

经馈送和分配线路传输数字声的技术要求在它处已有定义。表1允许每个编解码器的最大声音/图像时延要求为士2mS,这是考虑到ITU-R相关建议书中规定,整个信号链路最大偏差为20ms(声音提前)或40ms(声音延时)而规定的。3

1.每整行取样点数

亮度信号(Y)

每色差信号(CR,Cr)

2.每数字有效行取样点数

亮度信号

每色差信号

3.编码形式

GB/T17438—1998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4:2:2标准的主要要素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625行

50场/s系统

均匀量化PCM,8bit/取样

(亮度信号和每色差信号)

关于失效特性和恢复时间的进一步说明一任何部分持续数秒钟或更长的中断是不能忍受的,复用需要保护方式一对于短持续期突发误码的响应,同步系统应有足够的保护,以使误码对视频、音频和数据的影响不再扩大。在中断时保持同步,视频、音频和数据的误码管理系统可以相互独立。一不大可能对50ms量级的中断进行保护,在这些事件之后,解码器电路必须象开始接入那样再锁住。建议再锁过程在500ms内完成。编解码器的全系统信号时延在传输误码和中断的影响下不能明显地改变,这一点是重要的。时延容许的变化程度正在研究。GB/T17439建议的20μs是个合理的最大值。注意很短持续期内的缺陷对声音的可容许度比图像小。一数据所需保护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途。例如,数据用于系统控制,要求更严格,需要强有力的保护。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信道误码不应对图像、声音或数据造成可察觉的影响。在设计链路特性恶化使用保护系统时,保护链路的切换不应在视频、音频或数据信号中引起干扰。

现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