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GB/T 17494-1998 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以下是该标准中可能提到的相关内容:

1. 检测项目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的血清抗体检测。
  • 马体内是否携带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的初筛判断。

2. 检测方法

《GB/T 17494-1998》主要描述了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技术的步骤和程序,适用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主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样品采集:从测试动物中采集血清样品。
  • 试剂准备:包括抗原包被、洗涤液、酶标二抗、底物液和终止液的制备。
  • 包被抗原:将已纯化的EIAV抗原包被到酶标板上。
  • 样品加样:将采集的血清样品与包被的抗原反应。
  • 酶标二抗添加:加入酶标的抗体,与样本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 显色反应:加入底物液,观察显色结果。
  • 读数和判定:使用酶标仪测定显色强度(OD值),并根据标准值进行阳性或阴性判断。

3. 涉及产品

主要涉及以下相关产品:

  • 用于ELISA检测的试剂盒,包括:
    • 纯化的EIAV抗原。
    • 酶标二抗(多为HRP或AP标记的抗体)。
    • 底物液和终止液。
    • 洗涤液和缓冲溶液。
  • 96孔酶标板(用于试验操作)。
  • 吸头、移液器、酶标仪和其他实验室器材。

综上,本标准涵盖了疾病检测的关键项目、详细的实验操作流程以及所需的配套产品。

GB/T 17494-1998 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

标准号:GB/T 17494-1998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8-08-03

实施日期:1999-01-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494-1998 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的测定原理、仪器设备、试剂、配制溶液、操作步骤、结果判定。本标准适用于检测马血清中的马传贫疫毒抗体。可用于生产和经营马匹者对未注射马传贫疫苗马匹的检疫,马传贫病马的定性;也可用于对注射马传贫疫苗马匹的免疫状态进行测定。GB/T17494-1998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GB/T17494-1998

GB/T 17494-1998 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的部分内容

GB/T17494--1998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下同)的流行,曾给我国养马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多年的防制,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显著成效,已达到控制标准。为消灭马传贫,提供一个先进有效、特异敏感、反应快速、操作方便、易于推广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制定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马传贫间接ELISA技术自1983年建立以来,已在全国主要养马省区推广应用十余年之久,在马传贫防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研制的试剂实现了标准化、商品化,并以低耗优质的产品质量,为该方法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已走在世界前列。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人:戴玉坤。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马传染性贫而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Rules of indirect ELISA techniquefor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diseaseGB/T 17494—1998

本标准规定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的测定原理、仪器设备、试剂、配制溶液、操作步骤、结果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马血清中的马传贫疫毒抗体。可用于生产和经营马匹者对未注射马传贫疫苗马匹的检疫,马传贫病马的定性,也可用于对注射马传贫疫苗马匹的免疫状态进行测定。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NY127--1987马传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抗原、酶标记抗体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

3测定原理

用特制的马传贫病毒抗原(NY127),包被聚苯乙烯微量板孔,使免疫反应在固相载体上进行。当被检血清中有马传贫病毒抗体存在时,则与孔壁上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酶标记的抗体(抗马免疫球蛋白)反应,最后通过测定酶作用底物催化后的产物,进行定性、定量抗体测定。4仪器设备

吸管:1mL、5mL、10mL;

量桶:50mL、100mL、1000mL;

烧杯:50mL、100mL;

玻璃滴管:每滴体积约20~30μL;血清稀释板:20孔板每孔容积为1mL;定量加液器:1mL分装定量;

微量吸液器:50μL、100μL;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托盘天平:感量0.01g,

水浴锅,

酶标测试仪。

5试剂

除特别注明外,所用试剂皆为分析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08-31批准1999-01-01实施

磷酸氢二钠;

磷酸二氢钠;

氯化钠;

柠檬酸;

磷苯二胺(化学纯);

过氧化氢(浓度30%);

吐温-20(Tween-20);

白明胶(Gelatin white)(E.Merck);健康牛血清(无污染);

浓硫酸(纯度95%~98%);

GB/T 17494—1998

酶标记抗体(冻干品,活性和特异性应符合NY127,见附录A)马传贫病毒抗原包被板(活性和特异性应符合NY127,见附录B);阴性及阳性对照血清(冻干品,活性和特异应符合NY127)。6配制溶液

6.1磷酸盐缓冲液(0.02mol/LpH7.2PBS)6.1.1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O。·12H,0)71.64g,先加适量的去离子水加热溶解,最后定容至1000mL,混匀。6.1.2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称取磷酸二氢钠(NaH,PO·2H2O)31.21g,先加适量的去离子水加热溶解,最后定容至1000mL,混匀。6.1.3量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360mL,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140mL,称取氯化钠38g,混在一起,用去离子水溶解稀至5000mL。6.2洗液(0.02mol/LpH7.2PBS-0:05%吐温-20)量取0.02mol/LpH7.2PBS1000mL,加入0.5mL吐温-20,混匀。6.3血清及酶标记抗体稀释液(0.02mol/LpH7.2PBS-0.05%吐温-20-0.1%白明胶-10%健康牛血清)

量取洗液(6.2)100mL,加入100mg白明胶加热溶解,冷却后量取90mL,加入健康牛血清10mL,混。

6.4底物溶液(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内含0.04%邻苯二胺及0.045%过氧化氢)6.4.1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称取柠檬酸(C.H.O,·H.O)21.01g,用去离子水溶解,定容至1000mL。量取243mL与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6.1.1)257mL混合,于4℃冰箱中保存不超过周。

6.4.2称取40mg邻苯二胺,溶于100mL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6.4.1)中(用前从4℃冰箱中取出,在室温下放置20~30min平衡温度),待溶解后,加入150uL过氧化氢混匀。根据试验所需量按此比例增减。现用现配,剩余液废弃。6.5终止剂:2mol/L硫酸

量取浓硫酸4mL加入32mL去离子水中,混匀。7操作步骤

7.1洗板

去掉抗原包被板的密封条及板孔保护膜,向各孔注入洗液,浸泡约3min,甩干,再重新注入洗液,重复洗一次,甩净孔内残液,再在滤纸上拍打吸干。7.2加被检血清及对照血清

GB/T17494—1998

将被检血清登记编号后,用50L微量吸液器依次各取50L加入到血清稀释板的各孔内(每份血清各用1个加样嘴)。用定量加液器,将0.95mL的稀释液(6.3)依次加入装有血清的各孔内,使血清做1:20倍稀释。混匀后用100μL微量吸液器将被检血清依次加入抗原包被板孔内(每份血清各用1个加样嘴),每份血清加两个孔。每块反应板均需设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血清。冻于的阴、阳性对照血清,按瓶上标注量加入稀释液(6.3),溶解后加入上述包被板孔内。阴、阳性对照血清各两孔,每孔100μL。盖好板盖,置37℃水浴中,保温1h。

7.3洗板

甩掉板孔内的血清,向各孔注入洗液,按(7.1)方法洗三次,甩净孔内残液,再在滤纸上拍打吸干。7.4加酶标记抗体

按瓶签标注量,用稀释液(6.3)将冻干酶标记抗体溶解混匀后,每孔加100uL,盖好板盖,置37℃水浴中,保温1h。

7.5洗板

甩掉板孔内的酶标记抗体,向各孔注入洗液,按(7.1)方法洗三次,甩净孔内残液,再在滤纸上拍打吸于。

7.6加底物溶液

用100μL微量吸液器,每孔加新配制的底物溶液100μL,在室温下避光反应大约5~10min(见附录 C)。

7.7终止反应

用玻璃滴管每孔滴加终止剂1滴。8结果判定

8.1目测法

阳性对照血清孔呈鲜明的桔黄色,阴性对照血清孔无色或基本无色,被检血清孔凡显色者即判为马传贫病毒抗体阳性。如遇颜色反应较弱,但与阴性对照血清孔还有差异者,用目测法难以判定时,则以比色法测定结果为最终结果。

8.2比色法

用酶标测试仪,在波长492nm下,测定各孔OD值,阳性对照血清的两孔平均OD值大于1.0,阴性对照血清的两孔平均OD值小于或等于02为正常反应。按以下两个条件判定结果:被检血清的两孔平均OD值与阴性对照血清的两孔平均OD值之比,大于或等于2,且被检血清的两孔平均OD值在0.2以上者,判为马传贫病毒抗体阳性,否则为阴性。107

GB/T17494—1998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马传贫酶标记抗体质量的说明

马传贫酶标记抗体(冻干品),系山羊抗马IgG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结合物。对标准阳性血清的平切终点(PEP)应≤0.25μg/mL,平切滴度(PT)应≥1:10240倍。酶标记抗体用二倍平切终点的浓度,对标准阳性血清与标准阴性血清的1:20倍稀释液进行测定,阳性吸收值应≥1.0,阴性吸收值应≤0.2。在一20℃下可保存2年。附录B

(标准的附录)

马传贫病毒抗原包被板质量的说明马传贫病毒抗原包被板,系马传贫病毒抗原包被40孔或96孔苯乙烯板制备而成,对标准阳性血清的终点滴度≥1:20480倍。在一20℃下可保存2年。附录℃

(标准的附录)

底物溶液作用时间的说明

底物溶液的作用时间与环境温度有关,如温度较高,酶催化作用就快,颜色反应则快。如温度低,酶的催化作用就慢,颤色反应则慢。因此底物的作用时间多依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颜色变化为准。当阳性对照血清孔呈鲜明的黄色,而阴性对照血清孔无色或基本无色时即要终止反应。标准中规定的底物作用时间5~10min,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大致范围。108

现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