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标准对油管和套管的维护及检验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的检测项目包括:
该标准规定了多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以下产品:
以上内容由《GB/T 17745-1999》提炼而来,具体操作细节请参阅标准原文。
标准名:石油天然气工业 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
标准号:GB/T 17745-1999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9-05-01
实施日期:1999-01-02
标准状态:现行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用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指南。GB/T17745-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GB/T17745-1999
GB/T17745—1999
本标准是根据IS010405:1993《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制定的,在技术内容上与该国际标准等同。
该国际标准是依据APIRP5C1《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推荐作法》按特殊的~快轨程序“制定的。根据GB/I1.1一1993规定,保留了该国际标准的前言、引言,删去了该国际标准保留的“API前言”“API政策性说明”以及“API出版物-览表”等与技术条款无关的内容,同时增加了本标准的前言。该国际标准的引用标准,已经全部转化为我国标准。为使用方便,本标准在数据表中同时给出了英制单位数据。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由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提出。本标准由石油管材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材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立仁、王世宏。819
GB/T17745--1999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已确立的标准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须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正式发布。国际标准ISO10405是由美国石油学会(API)依据APIRP5C1准备、ISO/TC67技术委员会(石油天然气工业材料、设备和海上结构技术委员会)按特殊的“快轨程序”采纳,并经ISO成员团体赞成通过。
GB/T17745--1999
ISO引言
国际标准ISO10405:1993在内容上与1988年APIRP5C1第16版相同。然而在对API文本认可的同时,也发现API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遵守现行的ISO规则。因此,ISO/TC67相关的技术组织将在适当的时间,按ISO规则重审ISO10405:1993并重新发布。本标准无意排除使用本标准时正确工程判断的需要,即在何时或何种情况下使用本标准。另外,本标准的使用者应认识到为满足特定服役条件的需要,可能需要附加的或不同的要求。本标准中的引用标准有被其他能达到或超过引用标准要求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代替的可能性821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Care and use of casing and tubing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用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指南、2引用标准
GB/T 17745-1999
idt ISO 10405:1993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5117—1995碳钢焊条
GB/T9253.2--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验SY/T5199-1997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脂SY/T6194—1996套管和油管
SY/T 6328—1997
SY/T 6417---1998
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油管、钻杆和管线管性能计算套管、油管和钻杆使用性能
APIRP7G钻柱设计和操作限度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应 shall
用于表示规定是强制性的。
3.2 宜 should
用于表示规定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推荐作为最佳作法。3.3可may
用于表示规定是可选用的。
4套管的起下作业
4.1套管下并前的准备和检验
4.1.1新交货的套管应按SY/T6194所规定的方法检验并无缺陷。有些用户发现,这些检验方法并不能检出套管的所有缺陷,以致不能满足少数条件苛刻的井的要求。因此,用户采用各种无损检验方法,以保证高质量套管“下入并内。鉴于这种情况,特建议用户:a)熟悉标准中规定的和各工厂所使用的检验方法,同时正确理解标准中“缺陷”的定义b)全面评价用户自已对管子所要采用的任一种无损检验方法,以保证检验工作确能正确地指示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05-17批准822
1999-12-01实施
GB/T 17745—1999
缺陷位置,并能将缺陷与其他非缺陷信号区别开来。采用这些检验方法时,出现不真实“缺陷”的原因可能是、也往往是这些非缺陷信号。4.1.2所有的套管,不论是新的、使用过的或修复的,其螺纹部位宜始终戴上螺纹保护器。任何时间,套管都宜放在无石块、砂子或污泥(正常钻井液除外)的台架上、木板面上或金属面上。如不慎把套管拖人泥士中,最好重新清洗螺纹,并按4.1.7要求处理后方能再用。4.1.3对长套管柱,推荐使用卡瓦式吊卡。长盘和卡瓦宜保持洁净,没有损伤,并配合适当。对重套管柱,最好使用超长卡瓦。卡盘必须保持水乎。注:卡瓦和大钳的卡痕是有害的。宜使用最新式的设备,尽可能使这种摄伤减少到最低限度。4.1.4如果使用挂接箍吊卡,仔细检查支承面:a)是否有不均匀磨损,因为这种磨损可导致接箍一侧升高,有接箍滑脱的危险。b)当载荷作用于支承面时,负荷是否均勾分布。4.1.5检查卡盘和吊卡上的卡瓦,并注意使它们一起下放。否则,有可能使管子压凹或滑脱。4.1.6应注意,特别是下长套管柱时,卡瓦补心或卡瓦座要处于良好状态。检查大钳铰链销和铰链表面有无损伤。为避免大钳与套管咬合面上产生不均勾的载荷,尾绳要正确系在尾绳桩上,最好使之与大钳高度相同。尾绳的长度要适当,以保证施加在套管上的弯曲应力最低,并能使大钳进行全摆程移动。4.1.7套管下井前,宜采取下列措施准备螺纹:a)下套管前,卸下套管两端的螺纹保护器,彻底清洗螺纹。对其他套管重复上述作法,直至全部螺纹清洁为止。
b)仔细检查螺纹。若发现螺纹有损坏,即便是轻微损伤,也宜挑出,除非有很好的措施修复螺纹。c)下套管前,应测量每根套管的长度。测量时用精度为毫米的钢卷尺,从接箍(或内螺纹接头)最外端面测量到外螺纹接头端指定位置。该位置是当机紧接头时,接箍(或内螺纹接头)终止的地方。在圆螺纹套管接头上,该位置是管子螺纹消失的平面;在偏梯形螺纹套管上,该位置是三角印记的底线;在直连型套管上,该位置是外螺线端的台肩面。这样,测量的各根套管的长度总和代表套管柱的自然长度(无载荷时的长度)。对在并眼中处于拉伸状态下套管的实际长度,可在有关管子手册中查到。d)检查每个接箍是否上紧。如果外露螺纹异常,则检查接箍是否装紧。在彻底清洗螺纹以后、管子提升到钻台上之前,上紧所有松动的接箍,并在整个螺纹表面涂上新螺纹脂。e)在管子螺纹对接前,内、外螺纹整个表面都涂上螺纹脂。推荐使用SY/T5199规定的改进型高压螺纹脂,但遇到条件苛刻的特殊情况时,推荐使用SY/T5199规定的高压硅酮螺纹脂。1)在套管端部戴上干净的螺纹保护器,以免管子在管架上滚动和提升到钻台上时螺纹受损伤。可以准备几个干净的螺纹保护器,以便反复使用。g)如果要下入混合管柱,需确认所有的套管是否容易进入管架。h)对作为受拉和提升构件使用的连接管,宜认真检查螺纹,以保证连接管安全地承受载荷。i)上紧短节和连接管时,保证配对螺纹的尺寸和类型相互致。4.2套管通径检查
4.2.1建议每根套管下井前,用符合SY/T6194的通径规进行全长通径检验。通径检验不合格的套管不宣使用。
4.2.2小心下放或滚动每根套管,不要落下管架。要避免套管碰撞钻台或其他设备的任何部位。在钻台大门处备有缓冲绳。对于混合的或无标记的管柱,宜用通径规或“通径检查器”穿过每根管子进行检查,以免下入壁厚过大或内径小于要求的套管柱。4.3螺纹对接、上紧和下放
4.3.1在准备螺纹对接以前,套管端部的螺纹保护器不得卸下。4.3.2如有必要,在螺纹对接之前,对螺纹整个表面涂抹螺纹脂。用于涂抹螺纹脂的刷子或用具不宜有异物。同时,螺纹脂不宣稀释。823
GB/T 17745 - 1999
4.3.3螺纹对接时,小心下放套管,以免损伤螺纹。要垂直对接螺纹,最好有人站在套管扶正台上帮助进行。螺纹对接后,如套管柱向一侧倾斜,则提起来,清洗并用三角锉刀修理损伤的螺纹,然后仔细清除任何锉屑,并在螺纹表面重新涂上螺纹脂。螺纹对接好后,首先很缓慢地转动套管,以保证螺纹正常啮合,不发生错位。如果使用长猫头绳套,宜紧靠接箍缠绕。注:4.3.4、4.4.1、4.4.2和4.4.3中对套管上紧的推荐作法适合使用动力大钳。对使用长猫头绳套和普通人钳上紧套管的推荐作法见4.4.4。
4.3.4使用动力大钳上紧套管时,需要对每种规格、重量和钢级的套管规定出推荐的扭矩值。早期的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扭矩值受许多参数的影响,如锥度、螺距、齿高、齿型、螺纹表面粗糙度、螺纹脂种类、螺纹长度、管子重量和钢级等等。这些参数,不论单独作用或复合作用,都将影响扭矩值和上紧位置的关系,因此必须考虑所采用的扭矩和上紧位置。由于SY/T6417中关于接头滑脱强度公式包括了几种影响扭矩的参数,因此,要用修正过的公式来确定扭矩值。试验发现,按计算滑脱强度值的1%得出的扭矩值,与使用SY/T5199改进型螺纹脂在井场进行试验得出的扭矩值相差不大,因此,这种方法被用来确定表1和表2所列的最佳上紧扭矩值。表中的最小扭矩值取最佳扭矩的75%,最大扭矩值取最佳扭矩值的125%。全部数值圆整到10N·m。由于某些连接在扭矩要求方面还存在更多的变化因素,这些值应认为只是一种推荐值。正因为这一点,有必要将下面4.4中提出的套管现场上紧位置与扭矩联系起来。表1所列的扭矩值适用于带镀锌或磷化处理的接箍的套管。当用镀锡接箍连接上紧时,表中所列值的80%可以作为推荐值,但表中所列扭矩值不适用于上紧带聚四氟乙烯密封环的接箍。当上紧带聚四氟乙烯密封环的圆螺纹管子接头时,表中所列值的70%作为上紧扭矩值的推荐值。带聚四氯乙烯密封环的偏梯形管子接头,可以采用不同于标准偏梯形螺纹的扭矩值上紧。注:对于有些材料(如马氏体不锈钢~9Cr和13Cr),在螺纹对接、提升、上紧或御开时易发生损伤。防止这种螺纹损伤的措施主要有两种:是在制造时,对螺纹表面进行处理和精加工;另一种是在起下时,小心操作,螺纹和螺纹脂必须洁净。最好避免在水平位置组装。在缓慢地进行机紧以前,宜用手工上紧到手紧位置。卸并时,其程序相反。
4.4现场上紧
下面是套管现场上紧的推荐作法。4.4.1外径为114~340mm的圆螺纹套管a)从每个工厂运来的套管开始下井时,建议上紧足够数量的接头,以确定正常上紧所需扭矩。超过手紧位置的旋转圈数见4.4.4。这些值可能与表1中推荐的最佳扭矩值有出入。如果选择其他扭矩值,不要低于最佳扭矩值的75%,也不要高于最佳扭矩值的125%。b)动力大钳上宜装配一个已知精度的可靠扭矩表。在上紧的初始阶段,注意任何不正常的上紧或上紧速度,因为这些情况可以反映出螺纹错位、污物、损伤或其他不利情况。为防止螺纹损伤,在现场连接上紧时,上紧速度不宜超过25r/min。c)继续上紧,并观察扭矩表的指示值和接箍端面相对于套管螺纹消失点的大体位置。d)表1所列的最佳扭矩值是选出的适用正常条件下上紧的最佳力矩。如果上紧后,接箍端面与螺纹消失点齐平,或者超前或滞后消失点两圈螺纹,此扭矩值是合理的。e)上紧时,如果螺纹消失点的覆盖量已超过两圈螺纹,而扭矩还未到表1所列的最小扭矩值,则该接头宜按4.4.5处理。
f)如果扭矩值已经达到最佳扭矩值,而数圈螺纹还露在外面,则可加大扭矩继续上紧,达到表1所列的最大扭矩值为止。如果扭矩值已达到最大扭矩值,而接箍端面距螺纹消失点的距离(即紧密距)仍大于3圈螺纹的间距,则该接头宜按4.4.5处理。824
GB/T 17745 -- 1999
表18牙圆螺纹套管的推荐上紧扭矩4
最佳扭矩
最小扭短
Ih·ft
最大扭矩
tb·ft
GB/T 17745 1999
表1(续)
最佳扭矩
最小扭矩
Ib·ft
最大扭矩
Th·ft
GB/T 17745 -— 1999
表1(续)
最佳扭矩
Ih·ft
最小扭矩
Ib·ft
最大扭矩
Ih·fr
GB/T 17745-1999
表1(续)
最佳扭矩
lb·ft
最小扭矩
Th·ft
最大扭矩
Ib·ft
GB/T 17745 -- 1999
表1(续)
最佳扭矩
Th·ft
最小扭矩
tb· ft
最大扭矩
th·ft
5—1999
GB/T 17745
表1(续)
最佳扭矩
ib·ft
最小扭矩
Ib·ft
最大扭矩
Ib·ft
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