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以下是根据标准《QB/T 1060-1998 柔软度测定仪》中提到的相关信息:

相关检测项目

  • 柔软度的测定
  • 试样的适配性检查
  • 试样厚度与面积校正

检测方法

  1. 柔软度标准测试法:

    按照柔软度测定仪的技术参数要求,将试样置于仪器中进行压力测试,以计算其柔软度特性。

  2. 试样切割规范检测:

    检测试样的切割是否符合标准尺寸,如形状的完整性、厚度均匀性等。

  3. 折痕及弹性恢复检测:

    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如弯折),测量折痕产生及其恢复能力,影响柔软度的最终特性。

涉及产品

  • 纸制品(如卫生纸、纸巾等)
  • 纺织品(如织物、无纺布等)
  • 塑料薄膜及相关包装材料

以上内容概括了《QB/T 1060-1998 柔软度测定仪》中提及的关键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适用产品范围。如果需要详细的操作流程,请查阅完整的标准原文。

QB/T 1060-1998 柔软度测定仪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柔软度测定仪

标准号:QB/T 1060-1998

标准类别:轻工行业标准(QB)

发布日期:1998-05-14

实施日期:1999-03-01

标准状态:现行

QB/T 1060-1998 柔软度测定仪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柔软度测定仪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高、中档卫生纸及烟草薄片等材料进行柔软度试验的柔软度测定仪(以下简称“柔软度仪”)。柔软度仪使用中的周期技术状态检查亦应参照使用。QB/T1060-1998柔软度测定仪QB/T1060-1998

QB/T 1060-1998 柔软度测定仪的部分内容

QB/T1060—1998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美国标准T498Su~-1966《卫生纸柔软度试验》中有关试验仪器的基本要求和仪器校推方法等技术内容。

柔软度测定仪是一种模拟手感的试验仪器,因此亦称为手感试验器(Handle-O-Meter)。柔软度的试验方法虽然尚未被列人国际标准,但目前已被日本、美国、中国等不少国家所采用。我国于80年代中开始研制生产柔软度仪,目前从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技术指标检测等方面衡量,都是成熟的产品。本标准与原轻工行业标准QB/T1060-1991《柔软度测定仪》相比,其技术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增加了准确度分级规定。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B/T1060-1991。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轻工业局行业管理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轻工机械标准化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长江造纸仪器厂、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惠庆。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柔软度测定仪

QB/T1060—1998

代替QB/T1060—1991

本标准规定了柔软度测定仪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高、中档卫生纸及烟草薄片等材料进行柔软度试验的柔软度测定仪(以下简称“柔软度仪”)。柔软度仪使用中的周期技术状态检查亦应参照使用。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推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91—19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8942--1988纸柔软度的测定法GB/T13306-—1991标牌

GB/T14253—1993轻工机械通用技术条件QB/T1588.5—1996轻工机械包装通用技术条件YC/T16—1994烟草薄片

3产品分类

3.1柔软度仪以适用领域及技术特性划分类别,柔软度仪的分类应符合表1规定。表1柔软度仪分类

仪器分类

电子式卫生纸柔软度仪

电子式烟草薄片柔软度仪

电脑测控柔软度仪

(通用型仪器)

3.2命名及型号编制

技术特性

测控系统采用模拟线路技术

测控系统采用模拟线路技术

测控系统采用数字线路技术

适用领域

适用于一般高、中档卫生纸

适用于烟草薄片

适用于卫生纸及烟草薄片等各种材料柔软度仪应根据产品的结构型式、技术特性及适用领域命名。柔软度仪型号应结合产品名称、结构与技术特性,以适当代号编制。型号的编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4技术要求

4.1工作条件

a)室温10℃~30℃;

b)工作台稳固,台面平整;

c)工作环境应清洁、干燥,无震动和腐蚀性气体;d)工作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应不超出额定电压的士10%国家轻工业局1998-05-14批准

1999-03-01实施

4.2结构参数及要求

QB/T 1060--1998

任何类型的以手感式仪器原理设计的柔软度仪,其基本结构特性均应符合表2规定。表2柔软度仪结构特性参数及要求测头特形尺寸

测力系统

下端圆孤半径

测头行程

总行程

压人深度

试样台狭缝

宽度尺寸

5,6.35,10,20

测头平均下降

运动速度

柔软度仪示值准确度:在测量上限值的20%~100%范围内,按级别应符合表3要求。表3示值准确度分级

充许值%

柔软度仪级别

示值相对误差

示值重复性相对误差

零点相对误差

分辨力

柔软度仪15min内零点相对漂移、30min内标定值相对漂移和鉴别力阈应符合表4要求。表4漂移与鉴别力

柔软度仪级别

零点相对漂移,%(F%)

标定值相对漂移,%

签别力阀,%(F)

注:Fn为测量范围上限值。

4.4柔软度仪测头平均下降运动速度1.2mm/s,误差应不超过±0.2mm/s。4.5柔软度仪试样台狭缝宽度为5mm、6.35mm、10mm、20mm四档,宽度误差应不超过±0.05mm。

4.6柔软度仪测头压入狭缝的深度8mm、误差应不超过+0.5mm。4.7柔软度仪试样台狭缝两边应平行,平行度误差应不超过0.05mm。两试样台组成狭缝的两垂直平面的上部直边刃口,应用装成45°的油石将棱角倒钝。狭缝倒棱程度与合格判定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4.8柔软度仪测头对中性应符合如下要求:测头进入狭缝后,测头相对于狭缝两边垂面应对称,对称度误差应不超过0.05mm。4.9机械系统

4.9.1各部连接可靠,相对位置稳定,测量臂运动灵活。4.9.2推动测量臂运动的凸轮转动应平稳,凸轮曲面应光滑。在推动测量臂运动过程中,测量臂不应有颤动现象。

4.9.3测量过程中,传动系统不应有异常声响,噪声声压级应不超过50dB(A)。4.10柔软度仪应有超负荷保护功能,当试验力超过测量上限值5%15%时应能自动停机。当在测头上施加1400~1500mN的力时,测量臂整体应能被起。4.11测量辅助功能

QB/T1060---1998

4.71.7柔软度仪应根据测试技术发展或相关试验方法标准发展的需要,设置各种测量辅助功能。4.11.2测控系统采用数字线路技术的柔软度仪,系统应具有打印功能和测量数据处理功能。4.12柔软度仪的安全卫生、加工装配、外观、电气设备等要求应符合GB/T14253的规定。5试验方法

5.1试验用标推器、量具、工具和检具柔软度仪检验(检定)时使用的标准器具和工量具应包括:a)质量相对误差为土0.1%的专用力码;b)试验力检验专用力值校验天平;c)分辨力0.01s的电子秒表;

d)塞尺(即厚薄规);

e)分度值为0.02mm的三用游标卡尺;f)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高度尺;g)测头对中性检验专用量规(按GB/T8942—1988中附录A的图A2);h)一般通用工具、量具等。

5.2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4.1规定的条件下进行。5.3对4.3测力系统的检验

5.3.1对4.3.1示值准确度的检验将专用力值校验天平按GB/T89421988中附录A的图A1所示位置安装,测头处于最低位置,拉线挂钩挂在测头上端中部的小孔内,拉线另一端的挂钩挂在专用力磁码的柄部小孔内。用手托住力码,然后缓慢地下落,使力码自由悬挂在拉线上,此时重力将缓慢作用在测头上,测头所受拉力将由显示器指示出来。

检验前将仪器调好零点。在测量范围内选择100、200、400、600.800和1000mN六个检测点,然后按进程顺序分别将力码挂在线钩上,每点重复检测三次,以力码标称值为依据,在显示器上读数,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相对误差及零点相对误差分别按式(1)、式(2)和式(3)进行计算。F—F

式中·…示值相对误差,%;

× 100

同一检测点三次测量示值的算术平均值,mN;F

标准器(即力码)的真实力值(标称值),mN。F

Fimx =Fan ×100

式中:b-

示值重复性相对误差,%;

同一检测点三次示值中的最大值,mN;Fmin—-同一检测点三次示值中的最小值,mN;F—一标准器的真实力值,mN。

零点相对误差的检验应同时进行。检验方法是:每次检验,试验力加到最大值后,缓慢卸除试验力,试验力御除后,由显示器上读出零点的残余力值。F×100

零点相对误差,%;

中:f,-.

卸除试验力后显示器上的残余示值,mN;(3)

F~-----测量范围上限值,mN。

QB/T1060-1998

5.3.2对4.3.2零点相对漂移、标定值相对漂移和鉴别力阐的检验a)零点相对漂移的检验

柔软度仪开机预热后,各系统处于良好的待工作状态,调节校准零点。零点校准后,放置15min,观察零点变化情况,记下零点漂移值,以式(4)计算。Fad

式中:---零点相对漂移,%;

Fid\一.零点实际漂移值,mN;

F~一测量范围上限值,mN。

b)标定值相对漂移的检验

选定400mN为标定值。

(4)

在检定专用力值校验天平的磁码挂钩上挂标称值400mN力码,调节校准后,放置30min,观察标定值变化情况,记下标定值漂移值,以式(5)计算。Fm- Fk×100

式中:标定值相对漂移,%;

Fin标定值漂移后的示值,mN;

Fk-标定值 400 mN。

c)鉴别力阈的检验

(5)

应在测量范围下限值处进行。在柔软度仪测量臂上增加相等于表4规定的力值,仪器示值应有显见变花。

5.4对4.4测头平均下降运动速度的检验采用实测计算法检验。

用高度尺准确测量测头的总行程,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用秒表实测测头下降运动的行程时间,精确到0.01 s。测头下降运动速度以式(6)计算。V

一测头平均下降运动速度,mm/s;式中.V.-—

H——实测测头总行程,mm;

一实测下降运动行程时间,s。

5.5对4.6测头压人深度的检验

检验方法见图1。

图1测头压入深度测量示意图

(6)

开机令测头停在最低位置,用手抬起测头并将试样台板向左推移,测头放在试样台板面上,用高度尺测量试样台至测头顶面的距离B。然后抬起测头,移开试样台板,令测头停在最低位置,再测量试样台板面至测头顶面的距离K。测头压人深度N按式(7)计算。90

计算结果精确到0.1mm。

QB/T 1060—1998

N(mm)- B - K

5.6对4.7试样台狭缝两边平行度及4.5试样台狭缝宽度的检验(7)

用游标卡尺实测狭缝两端和中间的宽度尺寸,三个位置的实测值与狭缝标称宽度比较,误差均应不超过±0.05mm。三个读数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即为平行度误差实测值。5.7对4.8测头对中性检验

用对中性检验专用量规实测。专用量规结构及要求按GB/T8942-1988中附录A的图2。将量规置于两试验台板狭缝中,测头自上而下缓缓落下,测头应能轻松通过且用塞尺测量两边间隙-—致。

5.8对4.9,4.10,4.11,4.12各条按要求进行实测或目测检验。6检验规则

6.1柔软度仪出厂检验应按本标准进行全数检查。6.2柔软度仪可计量主要性能指标必须全部达到本标准要求,非计量一般性能的不合格项允许返修达到合格。

注:非计量一般性能、指表面质量及对整机计量性能不构成影响的非量化指标。6.3柔软度仪质量级别应在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均达到合格的前提下,按表2、表3规定判定。6.4柔软度仪包装入库前须进行抽样复检。复检规则如下:a)复检采取分层随机抽样;

b)复检合格判定数为零;

c)复检样本为交验批量的10%,抽样台数的小数进位为整数。批量为20台以下时,样本应不少于3台,批量为10台以下时,样本应不少于2台;d)样本按本标准要求逐项检查,样本中若出现不合格品,则应进行二次扩展抽样,扩展抽样的比例为交验批量的20%(不包括第一次抽取的样本)。二次抽样中如再出现不合格品,则应全批拒收,经挑剔返工后重新组批交验。

6.5柔软度仪出厂检验主要项目的实测数据应记人随机文件,没有证明产品质量合格的文件,产品不能出厂。

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标患

7.1.1产品标志

柔软度仪应以标牌为标志,标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标牌用铜或铝材制造,内容包括:a)制造厂名;

b)产品名称、型号及商标;

c)产品主要技术参数;

d)产品质量级别标志;

c)制造日期、编号或生产批号。7.1.2包装标志

产品包装标志应符合GB191的规定。产品包装箱外表面应有文字标志和符号标志,内容包括:a)产品名称;

b)制造厂名、厂址及邮政编码;c)收发货标志及出厂年月;

d)箱号;

QB/T1060—1998

c)精密仪器、小心轻放、防潮、防晒、正置方向符号;f)毛重。

7.2包装

7.2.1产品包装应符合QB/T1588.5的规定。7.2.2随机文件应齐全,文件内容应确切。随机文件应包括产品合格证明书、计量检定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及装箱单。

7.3运输

包装后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符合铁路、陆路、水路等交通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对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应规定运输要求。

7.4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防雨的场所,并应平稳放置。在规定的贮存期内,产品不得发生锈蚀现象。92

A1试样台板狭缝刃口要求

QB/T1060—1998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柔软度仪试样台板狭缝刃口倒棱程度T498Su一1966第1章第1条(a)款中规定:台板是方形板,靠里边的两条边形成狭缝,组成狭缝的垂面与上平面的相交线称为狭缝刃口。组成刃口的两平面要磨光,然后先用装成45°的油石修掉刃口的毛刺和凹凸不平,再用手指轻轻推动油石修整刃口,修刃程度是以刚刚能去掉粗糙感觉为准。A2试样台板狭缝刃口调校与验收A2.1调校比对基准:1级标准台板。I级标准台板是经过与全国最高标准即I级标准台板,进行调校比对测试合格,用于生产检验比对和合格判断依据的标准台板。

A2.2调校比对测试使用的材料:匀质的确良布和国产优质I级卫生纸。测试比对的合格判定,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93

现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