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在标准《GB/T 15828-1995 V带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中,提到的相关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涉及产品可以归纳如下:

检测项目:

  • 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
  • 带轮的动平衡测试
  • 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
  • 摩擦特性检测

检测方法:

  1. 使用专用测试仪器对V带和多楔带进行动态节线位置测定。
  2. 采用激光测量技术或高精度尺子进行节线位置的校准。
  3. 动平衡测试采用动平衡机来测试带轮的平衡程度。
  4. 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及分析仪进行传动系统的振动检测。

涉及产品:

  • V带(包括窄V带、宽V带)
  • 多楔带
  • 对应的各种带轮
  • 驱动传动装置

这些项目和方法是在确保传动系统稳定性与效率的重要技术标准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GB/T 15828-1995 V带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V带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

标准号:GB/T 15828-1995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5-01-02

实施日期:1996-08-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5828-1995 V带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动态确定V带传动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方法。GB/T15828-1995V带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GB/T15828-1995

GB/T 15828-1995 V带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V带和多楔带传动

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

V-and ribbed belt-Dynamic test to determinePitch zone location

GB/T 15828-1995

本标等效采用ISO8370-1987《V带和多楔带传动--一节线位置的动态测定》。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态确定V带传动和多楔带传动节线位置的方法。2引用标准

GB6931.2V带传动术语

3术语

本标准采用GB6931.2的术语。

4测定程序

确定安装在试验装置上带轮的节径,按以下程序进行:测量带轮的转速n

测量带直线部分的速度或两带轮间的中心距α及带旋转一周所需时间;c.

计算节径d。

5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a.

两个直径相同的带轮。对于特定带的测量带轮,其尺寸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为适应具体带长的需要,带轮轴线间的距离应是可调的。施加测量力(传动预紧力)的装置,并应使测量力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b.

锁紧装置,以固定中心距。

以一定速度带动其中一个带轮运转的机械装置。该速度不应是极限速度,而应确保运转平稳。d.

推荐转速约为1000r/min。

测量带轮转速和测量带速或带轮间中心距及带运转时间的装置。e.

6测量方法

将带安装在按第3章规定的试验装置上,施加按相应标准规定的测量力。开动装置并运转5min,以便使带和带轮完好地楔合。

待运转正常后,锁紧可移动轴以确保中心距恒定。准确地测量出带轮转速,并同时准确地测量出带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3批准1996-08-01实施

GB/T 15828—1995

直线跨距部分速度或两带轮中心距及带旋转一周所需时间。记录测量值。

7计算方法

7.1节径

根据下列二公式之一可计算出带轮节径。d.

式中:d

-带轮节径,mm;

带速,m/s;

n-带轮转速,r/min。

式中:d,带轮节径,mm;

中心距,mm;

n-带轮转速,/mint

t—带旋转周所需时间,s。

7.2有效线差(图1)

nt --- 60

图1有效线差

由下式计算有效线差:

式中:Ae---有效线差,mm;

d。-—带轮有效直径,mm;

dp-—--带轮节径,mm。

(1)

在多数情况下,运转中带轮的节径(由带的节线位置确定)小于其有效直径,有效线差为正数;大于其有效直径时,有效线差为负数(如多楔带传动)。7.3基准线差(图2)

按下式计算基准线差:

一基准线差,mm;

式中:△d—

do-带轮基准直径,mm;

d一一带轮节径,mm。

GB/T15828-1995

图2基准线差

(4)

如果运转中带轮的节径(由带的节线位置确定)小于其基准直径,基准线差为正数:大于其基准直径,基准线差为负数。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长春光机学院、辽阳机带总厂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书安、李占国、刘逢俭、韩兆庚。327

现行

相关推荐

北检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检 官方微视频
北检 官方抖音号
北检 官方快手号
北检 官方小红书
北京前沿 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