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JB/T 5492-1991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标准中通常会提到的相关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的产品内容如下:

检测项目:

  • 线性度测试:评估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实际压力之间的线性关系。
  • 重复性测试:多次测试相同压力条件下传感器输出的一致性。
  • 滞后性测试:检测传感器在上升和下降压力条件下的响应差异。
  • 灵敏度测试:测量传感器输出信号变化对压力变化的响应。
  • 温度漂移测试:评估环境温度变化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
  • 耐压测试:验证传感器承受范围之外压力时的性能安全性。

检测方法:

  • 标定试验:使用已知准确的压力源校准传感器输出。
  • 环境试验: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测试传感器性能。
  • 机械试验: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振动、冲击等对传感器的影响。

涉及产品:

该标准主要涉及使用电位器式技术的压力传感器。此类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中的压力测量。

这些内容可能根据具体的标准版本和应用场景有所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建议查阅标准的详细文本以获得最准确的信息。

JB/T 5492-1991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

标准号:JB/T 5492-1991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发布日期:1991-07-15

实施日期:1992-07-01

标准状态:现行

JB/T 5492-1991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及贮存。本标准适用于转换件为电位器(包括线绕电位器、导电塑料电位器、金属膜电位器及合成膜电位器)的线性压力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适用于测量气体和液体介质的压力。JB/T5492-1991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JB/T5492-1991

JB/T 5492-1991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5492—91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

1991-07-15发布

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2-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JB/T5492--91

本标准规定了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及贮存。本标准适用于转换元件为电位器(包括线绕电位器、导电塑料电位器、金属膜电位器及合成膜电位器)的线性压力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适用于测量气体和液体介质的压力。引用标准

GB4439

GB4451

ZBY002

ZBY003

3测量范围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作条件一振动工业自动化仪表振动(正弦)试验方法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仪器仪表包装技术条件

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应符合下列系列规定:0~0.16,0~0.25;0~0.4;0~0.60~1,0~1.6,0~2.5;0~4;0~6,0~100~16;0~25;0~40;0~60MPa。

注:超出上面所列系列的测量范围可按R5系列扩充。技术要求

4.1参比工作条件

传感器的参比工作条件为:

a。环境温度:20±5℃;

b.相对湿度:45%~75%,

c,大气压力:86kPa至106kPa。4.2正常工作条件

传感器的正常工作条件为:

a。环境温度:-40~70℃;

b.相对湿度:5%~95%

c.大气压力:86kPa至106kPa。4.3精确度等级及基本误差限

传感器的精确度等级及基本误差限应符合表1规定。机械电子工业部1991-07-15批准1992-07-01实施

精确度等级

注:括号内的数值只适用于现有产品。JB/T5492—91

基本误差限(量程输出的百分数)±0.5

传感器的精确度根据检测数据按第6.4条第(20)式计算,其值应不大于表1中所规定精度等级对应的基本误差限。

4.4电位器总电阻及输出相对电阻传感器中电位器的总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传感器的测量下限值、测量上限值及量程输出相对电阻应符合表2规定。传感器的输出相对电阻参照图1定义为:R13×100%

式中:R-—传感器的输出相对电阻,%R13-传感器的输出电阻,2;

R12—传感器中电位器的总电阻,2。传感器的电位器

传感器输出电路示意图

测量下限值输出相对电阻

4.5非线性度

JB/T5492-91

测量上限值输出相对电阻

量程输出相对电阻

≥92%

传感器的工作特性直线采用端点平移直线,传感器的非线性度应符合表3中非线性度的规定。表3

精确度等级

4.6滞后

非线性度

(量程输出的百分数)

(≤2)

传感器的滞后应符合表3中滞后的规定。4.7重复性

传感器的重复性应符合表3中重复性的规定。4.8摩擦误差

(量程输出的百分数)

(≤2)

重复性

(量程输出的百分数)

(≤2)

传感器的摩擦误差应不大于表1规定的基本误差限绝对值的1/2。摩擦误差的计算公式如下:f=Au'.

式中:f一一传感器的摩擦误差,%;X100%..

AU.—同一检验点轻敲前、后输出变化值,在测量范围内所有检验点中的最大值,V,Ups

一传感器的量程输出值,V。

4.9分辨力

对于转换元件为线绕电位器的传感器,它的分辨力应不大于表1规定的基本误差限绝对值的1/2。分辨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传感器的分辨力,%

JB/T5492—91

△U\-测量范围内,传感器输出的最大阶跃值,V,Ur.s-

4.10过载

传感器的量程输出值,V。

传感器应能承受表4规定的压力值,历时1min,卸压之后检验传感器仍应符合第4.3~4.7条要求。表4

测量上限值

4.11绝缘电阻

传感器各接线端子与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0M9。4.12环境温度变化影响

压力值

2倍测量上限值

1.25倍测量上限值

当传感器工作环境温度偏离20士5℃时,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应符合下式规定。o,≤k[t,-t]

式中:8一传感器温度误差,%,(4)

一传感器温度系数,对0.5、1、1.5级传感器取0.4%/10℃,对2、2.5、4级传感器取0.6%/10℃;

t,一确定传感器工作特性时,参比温度的实际值,℃,t一正常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内的任意值,℃。4.13湿热影响

传感器在经受相对湿度为91%至95%、温度为40土2℃,经48h的湿热试验后,各接线端子与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M2,表面应无变色、脱漆。4.14工作寿命

传感器应能承受表5规定的正弦波形的交变压力试验,试验之后检验传感器仍应符合第4.3~4.8条要求。

4.15工作振动

交变幅度

(量程的)

JB/T5492-91

30%~70%

交变频率

次/分

交变次数

传感器应能承受GB4439中所规定V.H,5级的工作振动。振动试验后,捡验传感器仍应符合第4.3~4.8条要求。

4.16抗振接触连续性

传感器分别在频率为10Hz、位移幅值为0.20mm和频率为500Hz、加速度幅值为30m/s的条件下振动时,当输入压力在测量范围内均匀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应是连续的。4.17外观

传感器的外表面应无可见瑕疣,涂层应均匀,紧固件不得松动、损伤,接头螺纹应无明显毛刺和损伤。

8抗运输环境性能

传感器在运输包装条作下,应符合ZBY002的规定。其中:高、低温及湿热项目可免作,自由跌落高度取250mm。试验后,检验传感器仍应符合第4.3~4.8及4.17条要求。5试验方法

5.1试验要求

5.1.1试验顺序及时间间隔

传感器的型式试验顺序及时间间隔见附录A(参考件)。5.1.2检验条件

按4.1条参比工作条件。

5.1.3检验点

a。传感器的压力检验点应不少于6点(包括零点),各检验点应在测量范围内均匀分布。b.试验时,同行程的输入压力应按同一方向逼近检验点。5.1.4测量循环

传感器在进行精确度、非线性度、滞后及重复性检验时,应连续进行三个测量循环。摩擦误差的检验可在其中一个测量循环中进行。5.1.5传感器的输出

在试验过程中,传感器的输出可采用百分比电压输出或百分比电阻输出,本标准第6条的数据处理及性能指标计算以百分比电压输出表示。5.1.6输出测量仪表

测量传感器输出的仪表在相应的量程范围内,其精确度应不低于被检传感器精确度的1/5。5.1.7压力源

JB/T5492--91

压力源绝对误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被检传感器绝对误差的绝对值的1/3。5.1.8电源

被检传感器供电电源的直流电压稳定度应不低于被检传感器精确度的1/5。5.2电位器总电阻及输出相对电阻检验用电阻测量仪分别测量传感器的总电阻及测量下限值、测量上限值和量程输出的相对电阻。5.3非线性度检验

给传感器由零平稳地加压,检规定的检验点至测量上限值,保持1min,然后平稳地减压,检各检验点至零。如此连续进行三个测量循环的检验,根据检验数据按第6.1条第(5)式计算传感器的非线性度。

5.4滞后检验

根据非线性度检验所得数据,按第6.2条第(15)式计算传感器的滞后。5.5重复性检验

根据非线性度检验所得数据,按第6.3条(16)式计算传感器的重复性5.6精确度检验

根据非线性度检验所得数据,按第6.4条第(20)式计算传感器的精确度。5.7摩擦误差检验

在非线性度检验的某一个测量循环中,在每一检验点上轻敲传感器,分别读取轻敲前、后的输出值,选取一个最大值按第4.8条第(2)式计算摩擦误差。5.8分辨力试验

将被检传感器的输出端接至X一Y记录仪的X轴输入端,将具有连续分辨力的传感器的输出端接至X一Y记录仪的Y轴输入端,用同一压力源给两个传感器同时从零缓慢均勾加压至测量上限值,记录传感器在测量范围内输出的最大阶跃电压,按第4.9条第(3)式计算分辨力。5.9过载试验

给传感器施加4.10条表4中所规定的压力值,并保持1min,然后卸压至零,停留5min后,按第5.2~5.6条检验。

5.10绝缘电阻检验

用兆欧表或高阻测试仪在100V电压下测量传感器各接线端子与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5.11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试验

将传感器放入高(低)温试验箱内,逐渐升(降)温至第4.2条所规定温度的上(下)限值,再给传感器施加50%测量上限值的压力,待温度稳定后保温2h,然后将传感器压力卸至零。给传感器由零平稳地增加压力,检规定的检验点至测量上限值,并保持1min。再平稳地减压检各检验点至零。如此连续进行三个测量循环的检验。根据检验数据按第6.5条第(22)式计算温度误差。5.12湿热影响试验

将传感器放入湿热试验箱内,使试验箱的温度为40士2℃、相对湿度为91%~95%,并保持48h。然后将传感器从试验箱中取出,在10min内移到5.1.2条检验条件下,并在30min内用兆欧表或高阻测试仪在100V电压下完成传感器各接线端子与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测量,同时观察传感器的表面应无变色、脱漆现象。

5.13工作寿命试验

传感器按第4.14条规定做工作寿命试验,试验后按第5.2~5.7条检验。5.14工作振动试验

传感器的轴向示意图见图2。

JB/T5492—91

传感器按GB4451规定进行振动试验(传感器按图3接线),振动等级为3c级。试验时应给传感器施加50%测量上限值的压力,耐久性试验采用定频试验。试验后按第5.2~5.7条检验。图2

传感器的电位器

传感器的轴向示意图

示波器

图3传感器工作振动和抗振接触连续性接线图5.15抗振接触连续性试验

JB/T5492—91

将传感器分别以X、Y、Z轴向安装在振动试验台上,在每一轴向上施加频率为10Hz、位移幅值为0.20mm和频率为500Hz、加速度幅值为30m/s(若传感器的共振点与这两个频率点重合,应避开这个共振点在附近再选一点)的机械振动,然后使传感器的输入在不少于30s的时间内,在测量范图内上、下行程均勾变化,用示波器检查传感器的接触连续性(传感器按图3接线),当示波器上出现的脉冲性毛刺或图线突跳大于电源电压的5%时为输出不连续。5.16抗运输环境性能试验

传感器按ZBY002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按第5.2~5.7条检验。5.17外观检验

目测检验。

数据处理及性能指示计算

在下面的计算中,传感器的输出值均用与当时所加电源电压之比的百分数表示。6.1非线性度

传感器的非线性度按下式计算:St= AUulx ×100%

其中:I△Ulx=|,-U;lmx\

U..s - IUh- U....

式中:U一一第个检验点上、下行程输出平均值,%U,第个检验点工作特性直线的输出值,%;(5)

I△U:Ix——测量范围内每一检验点的输出平均值与工作特性直线输出值差值绝对值中的最大值(见图4),%;

U一工作特性直线测量上限的输出值,%;U,一一工作特性直线测量下限的输出值,%;Up-s—传感器的量程输出值,%。工作特性直线即端点平移直线(见图4)求法如下:先求端点连线方程,其方程为:UPH-URPI+UN-UEP

Uep,=!

式中:Uepi——第i个检验点端点连线的输出值,%U,一测量下限值上,下行程输出平均值,%——测量上限值上、下行程输出平均值,%;P,测量下限值,MPas

P测量上限值,MPas

P,一一第个检验点的输入压力值,MPa。分别计算正、反行程输出平均值与相应的UEP之差值:8

JB/T5492—91

AUu -U.-Ugpi ..

AUp;=Up;-Ugp

式中,U一第个检验点上行程输出平均值,%Up第个检验点下行程输出平均值,%一第个检验点上行程输出平均值与端点连线输出值的差值,%;AU-

△Up:一一第个检验点下行程输出平均值与端点连线输出值的差值,%;那么,端点平移直线的截距按下式计算:P-UP +I(AU,) 1 -I(U,) .

式中:(△U,)—一按(9)和(10)式计算测量范围内所有检验点差值中的最大正偏差,%;(AU)ax

一按(9)和(10)式计算测量范圈内所有检验点差值中的最大负偏差,%;一端点平移直线的截距,%,

其余变量的含义与(8)式中相同。端点平移直线的斜率按下式计算:b=-

一端点平移直线的斜率,%;

式中,b一

其余变量的含义与(8)式相同。端点平移直线的方程为:

+(,) 1 - 1() 1+

当测量下限值P=0时,上式变为:Us = U++ CI(AU,) - (AU,) 3+,LP,PH

式中,Usi一一第j个检验点端点平移直线的输出值,%。计算时(6)式中的U,就用Usei代替,(AU)和(AU,)的含义与(11)式中相同;其余变量的含义与(8)式中相同。(12)

(14)

6.2滞后H

输出读数

平均校准曲线

(Aun,)

传感器的滞后按下式计算:

JB/T5492—91

校准曲线

(aun))

端点平移直线

(工作特性直线)

端点连线

测量下限输出值

图4传感器校准曲线示意图

E = AUmlm- ×100%

式中:1△Ul.ax

量程输出值

输入压力

一测量范围内所有检验点上行程输出平均值与下行程输出平均值差值绝对值中的最大值(见图4),%

Ur.s——按(7)式计算,%。

6.3重复性s

传感器的重复性按下式计算;

式中:S传感器的子样标准偏差,%Uls—按(7)式计算,%。

-×100%

现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