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标准《JB/T 5862-1991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具体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涉及产品通常包括:

检测项目包括:

  • 热力性能检测
  • 压力损失检测
  • 振动水平检测
  • 密封性检测
  • 材质及结构完整性检测

检测方法包括:

  • 利用温度计、压力计和流量计进行测量以评估热力性能
  • 使用差压计测量设备进出口的压力损失
  • 采用振动分析仪器进行振动测试
  • 进行液压或气压测试以检测密封性
  • 通过检查和探伤来评估材料及结构的完整性

涉及产品包括:

  •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
  • 其他相关的热交换设备

这些检测项目和方法在确保设备性能达到标准要求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此外,实际检测时,具体的项目和方法可能根据设备的特性有所调整。

JB/T 5862-1991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

标准号:JB/T 5862-1991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发布日期:1991-07-01

实施日期:1992-07-01

标准状态:现行

JB/T 5862-1991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表面式给水加热器的性能试验方法,用以确定给水加热器在设计工况下的下列性能指标:A、给水端差;B、给水温升;C、疏水端差;D、给水压降;E、蒸汽压降和(或)疏水压降;F、试验双方商定的其它内容。本标准适用于电站用表面式给水加热器的性能试验。JB/T5862-1991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JB/T5862-1991

JB/T 5862-1991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JB/T5862-91

本标准规定了表面式给水加热器的性能试验方法,用以确定给水加热器在设计工况下的下列性能指标:

给水端差;

给水温升;

疏水端差;

给水压降;

蒸汽压降和(或)疏水压降;

试验双方商定的其它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电站用表面式给水加热器的性能试验。2引用标准

GB8117

GB2624

GB10764

电站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规程

流量测量

汽轮机低压给水加热器技术条件3项目、符号、单位和说明

适用于所有加热器的项目如表1所示。表1

凝结区热负荷(设计值)

蒸汽流量(实测值)

蒸汽流量(设计值)

蒸汽进口压力(实测值)

蒸汽进口压力(设计值)

蒸汽进口温度(实测值)

蒸汽进口焙

相应于蒸汽进口压力的饱和蒸汽温度加热器中的蒸汽压力(实测值)机械电子工业部1991—10—24批准符号

传给给水的热量,由设计者提供为加热给水的蒸汽量W-Wa

取自热平衡计算

用弹簧管压力表、水银压力计或压力传感器测定取自热平衡计算

用电阻式或热电偶温度计测定

干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的熔值根据P,和t.直蒸汽性质表,湿蒸汽的值根据蒸汽湿度的测量或根据汽轮机热平衡求得

根据P.查蒸汽性质表

用弹簧管压力表、水银压力计或压力传感器测定-

1992—10—01实施

加热器中的饱和蒸汽温度

加热器中的饱和蒸汽温度(设计值)给水流量(实测值)

给水流量(设计值)

给水进口压力(实测值)

给水进口压力(设计值)

给水出口压力(实测值)

给水出口压力(设计值)

给水压降(实测值)

给水压降(设计值)

给水压降(计算值)

给水进口温度(实测值)

给水进口温度(设计值)

给水出口温度(实测值)

给水出口温度(设计值

给水出口温度(计算值)

给水温升(计算值)

给水端差(计算值)

进入本级的疏水流量(实测值或计算值)

疏水进口压力(实测值)

疏水进口温度(实测值)

疏水出口流量(实测值)

疏水出口流量(设计值)

疏水出口压力(实测值)

疏水出口温度(实测值)

凝结区加热面积(设计值)

凝结区给水液膜的热阻(计算值)凝结区给水液膜的热阻(设计值)凝结区给水侧污垢的热阻(很设值)凝结区给水侧的污垢热阻(设计值)凝结区管壁热阻(实测值)

凝结区管壁热(设计值)

凝结区汽侧的污垢热阻(假设值)凝结区汽侧的污垢热阻(设计值)凝结区汽侧的液膜热阻(计算值)凝结区汽侧的液膜热阻(设计值)凝结区的总热阻(计算值)

凝结区冷流体的热容量(实测值)凝结区冷流体的热容量(设计值)凝结区的传热单元数

凝结区的传热有效度

JB/T586291

根据P:查蒸汽性质表

由设计者提供

用流量计测定

取自热平衡计算

用弹簧管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由设计者提供

用弹簧管压力表或传感器测定

由设计者提供

用差压计测定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求得

用电阻式或热电偶温度计测定

取自热平衡计算

用电阻式或热电偶温度计测定

取自热平衡计算

由计算求得

修正到设计工况的试验结果t:-t:修正到设计工况的试验结果t-ti用流量计测定或用热平衡计算求得用弹簧管压力表、水银压力计或压力传感器测定用电阻式或热电偶温度计测定

用流量计测定或用热平衡计算求得取自热平衡计算

用弹簧管压力表、水银压力计或压力传感器测定用电阻式或热电偶温度计测定

由设计者提供的有效面积

由计算求得

由设计者提供

据协议确定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设计者提供

据协议确定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求得

由设计者提供

凝结区的各项热阻之和

据试验数据计算

取自热平衡计算或由设计者提供由计算求得

由计算求得

JB/T5862—91

适用于内置疏水冷却区的附加项目如表2所示。表2

疏水冷却区疏水进口温度(实测值)疏水冷却区疏水进口温度(设计值)疏水冷却区和凝汽区之间的过渡水温(计算值)疏水冷却区和凝汽区之间的过渡水温(设计值)疏水出口温度(设计值)

疏水出口温度(计算值)

疏水端差(计算值)

疏水冷却区的热负荷(设计值)

疏水冷却区的压降(实测值)

疏水冷却区的压降(设计值)

疏水冷却区的压降(计算值)

疏水冷却区的加热面积(设计值)疏水冷却区给水侧的液膜热阻(计算值)疏水冷却区给水侧的液膜热阻(设计值)疏水冷却区给水侧的污垢热阻(假设值)疏水冷却区给水侧的污垢热阻(设计值)疏水冷却区的管壁热阻(实测值)疏水冷却区的管壁热阻(设计值)疏水冷却区凝结水侧的污垢热阻(假设值)疏水冷却区凝结水侧的污垢热阻(设计值)疏水冷却区凝结水侧的液膜热阻(计算值)疏水冷却区凝结水侧的液膜热阻(设计值)疏水冷却区的总热阻(计算值)

疏水冷却区热流体的热容量(实测值)疏水冷却区热流体的热容量(设计值)疏水冷却区冷流体的热容量(实测值)疏水冷却区冷流体的热容量(设计值)疏水冷却区的热容量之比(计算值)疏水冷却区的传热单元数(计算值)疏水冷却区的传热有效度(计算值)符

△Pae

适用于过热蒸汽冷却区的附加项目如表3所示。3.3

用电阻式或热电偶温度计测定(诺不能测定时用ts)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得

由设计者提供

取自热平衡计算

由计算得

修正到设计工况的试验结果t-t

由设计者提供

用P-P&计算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得

由设计者提供的有效面积

由计算得

由设计者提供

据协议确定

由设计者提供

Tds=r'se

由设计者提供

由协议确定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求得

由设计者提供

疏水冷却区各项热阻之和

据试验数据计算

由设计者提供

据试验数据计算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求得

由计算求得

由计算求得

过热蒸汽区蒸汽出口温度

过热蒸汽区蒸汽出口温度(设计值)蒸汽进口温度(设计值)

JB/T5862—91

过热蒸汽区和凝结区之间的过渡给水温度(计算值)过热蒸汽区和凝结区之间的过渡给水温度(设计值)过热蒸汽区的热负荷(设计值)

过热蒸汽区的压降(实测值)

过热蒸汽区的压降(设计值)

过热燕汽区的压降(计算值)

过热蒸汽区的加热面积(设计值)过热蒸汽区给水侧的液膜热阻(计算值)过热蒸汽区给水侧的液膜热阻(设计值)过热蒸汽区给水侧的污垢热阻(假设值)过热蒸汽区给水侧的污垢热阻(设计值)过热蒸汽区的管壁热阻(实测值)过热蒸汽区的管壁热阻(设计值)过热蒸汽区汽剿的污垢热阻(假设值)过热蒸汽区汽侧的污垢热阻(设计值)过热蒸汽区汽侧的液膜热阻(计算值)过热蒸汽区汽侧的液膜热阻(设计值)过热蒸汽区的总热阻

过热蒸汽区热流体的热容量(实测值)过热蒸汽区热流体的热容量(设计值)过热蒸汽区冷流体的热容量(实测值)过热蒸汽区冷流体的热容量(设计值)过热蒸汽区的热容量之比

过热蒸汽区的传热单元数(计算值)过热蒸汽区的传热有效度

需要试验双方协商的内容:

特定的试验目的;

有关辅助设备的性能试验方法;加热器的运行方式;

保证给水量和进汽参数恒定的方法;测定疏水量的方法;

除本标准规定之外的其它仪表的采用;仪表校验和复查的方法。

加热器在试验期间的状况。

4.2.1加热器管子表面应清洁。

m℃/W

m*℃/W

不必测量

由设计者提供

取自热平衡计算

由计算求得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求得

由设计者提供的有效面积

由计算求得

由设计者提供

由协议确定

由设计者提供

Ia=r's

由设计者提供

由协议确定

由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求得

由设计者提供

过热蒸汽区各项热阻之和

由试验数据计算得

由热平衡计算和设计者提供

由试验数据计算得

由热平衡计算和设计者提供

由计算求得

由计算求得

由计算求得

JB/T5862-91

4.2.2加热器汽侧的凝结水量应连续排放并保持正常的水位。4.2.3加热器的汽侧不应积聚非凝结气体。蒸汽中常有一些非凝结气体,这些气体如在加热器中积聚,会使加热器的传热性能恶化。试验时为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对排气阀进行调整,放掉一定数量的蒸汽,以使液体通过加热器时温升最大,而且稳定。

凡进入加热器的非凝结气体,在试验时都应切换到其它地方。4.3试验的准备

4.3.1熟悉并检查加热器及其有关设备,状况应正常。-4.3.2预备性试验的目的:

检查仪表;

培训测试人员;

进一步进行调整、

4.4正式试验

4.4.1试验条件的稳定

4.4.1.1试验开始之前,加热器应达到稳定的运行条件,并在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稳定条件。4.4.1.2加热器的水位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若试验时的水位超出正常范围时应作记录,此时的所有试验数据应作废。

4.4.1:3为减少修正量,试验应尽可能在设计工况下进行。给水流量和抽汽压力与设计值的偏差不得超过士10%,当偏差超过规定值时,应由试验双方协商解决。4.4.1.4在进行试验或计算整理试验结果过程中,如发现所得数据严重不一致时,则该试验的全部或有关部分数据应作废,并重做试验。4.4.2试验的持续时间和读数频率4.4.2.1为保证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每个试验应连续运行足够长的时间。对单个试验来说,在稳定条件下,试验的记录时间一般为半小时。4.4.2.2在试验过程中,为确定负荷条件是否稳定,给水温度和蒸汽压力至少每5min记录一次,其它读数至少每10min记录一次。

5试验测点的位置

图1、图2、图3和图4示出了各种卧式加热器常规布置方式以及为获得性能数据所需要的试验测点。

图1由过热区、结区和疏水冷却区组成的加热器试验测点布置115

JB/T5862-91

立式加热器的试验测点与卧式加热器的试验测点相仿由过热区和凝结区组成的加热器试验测点布置图2

图·3

由凝结区和疏水冷却区组成的加热器试验测点布置P.t

图4单的凝结区加热区试验测点布置JB/T5862-91

5.3所有测点的最终位置由试验双方商定,但要考虑到加热器的内部设计和外部管道的布置。5.4图中标明的测点ta、t和t为计算值,并不要求测量。在计算过程中,将使用它们的设计值。6仪表和测量方法

6.1大气压力测量

6.6.1大气压力可采用精度为士30Pa(0.3mb)的标准水银气压表,或采用经计量部门证明其有同等精度的其它型式气压计进行测量。6.1.2如果气压计与加热器的高度不一致时,应对高度差进行修正。6.1.3水银大气压力计的安装地点应避免日晒、风袭和热辐射的影响。6.2压力测量

6.2.1当绝对压力高于0.20MPa时,用弹簧管压力表测量;绝对压力低于0.20MPa时,一般用水银压力计。

6.2.2水银压力计必须是高级无铅玻璃管制品。测量时必须垂直放置。如用单管压力计,要求玻璃管的内径均匀一致,且最好不小于12mm,以减小毛细作用的影响。在整个工作高度区间内,贮液杯的所有横截面积,都必须准确相等。

6.2.3压力的测量也可采用精度等级相当的压力变送器或绝对压力变送器,作为测量压力的一次感受元件。与之相应,可以配用精度等级相当的专用表计或巡回检测装置,作为二次测量仪表,6.3差压测量

差压可采用液体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测量。6.4温度测量

6.4.1应采用具有适当量程和刻度的电阻式温度计。根据双方协议,也可使用适当校验过的热电偶或其它温度检测计。

6.4.2温度测点应尽量靠近相应的压力测点。温度计套管不得安装在流动死角或者是紧靠汇流点的下游处。安装部位应便于进行维护。翘度计安装在管子附近时,应考虑减小热辐射的影响。6.4.3温度计套管

6.4.3.1套管的管壁应尽可能薄,管径尽可能小。6.4.3.2套管应清洁、干燥、防蚀或防氧化。6.4.3.3套管与感受元件应有良好的热接触。6.4.3.4套管伸出容器外的部分应尽量短,并加以适当的保温。6.4.3.5套管紧固于容器上应有足够的严密性。6.5水量测量

6.5.1给水量和疏水量可用经过校验的喷嘴、孔板或文丘利管流量计进行测量。6.5.2流量计应安装于管道内液体可能发生气化处的上游。6.5.3节流装置及其管道条件应符合GB2624的规定。6.5.4节流装置的安装、差压测量方法应符合GB8117的规定。6.6仪表的精度

6.6.1所有仪表在试验前后均应进行校验。6.6.2试验选用仪表的允许误差。6.6.2.1压力

蒸汽进口压力±0.25%

壳体内蒸汽压力士0.25%

疏水进口压力士2.00%

疏水出口压力土2.00%

给水进口压力

给水出口压力

给水压力

6. 6. 2. 2

蒸汽进口温度

疏水进口温度

疏水出口温度

给水进口温度

给水出口温度

>300℃

300℃

给水流量±2%

疏水进口流量·±2%

JB/T5862—91

疏水出口流量·士2%

仪表的允许误差如超出6.6.2条的规定,需由试验双方协商解决。对加热器性能作最终评价时,6.6.3

应考虑到试验所使用仪表的精度。试验结果的计算

7.1在试验结果计算中,应使用国际公认最新版本的水蒸汽性能表;当用计算机计算时,应使用国际公式化委员会(TFC)的水和水蒸汽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来编制计算程序。表4、表5、表6和表7是一种方便的记录方法,以记录在计算试验结果中所用的设计、测量和计算数据,对任一型式加热器不适用的一些项目可以略去。如果加热器仅由逆流布置的过热蒸汽区组成,用表4或表5中适合的项;如果加热器仅由逆流布置的疏水冷却区组成,用表4或表6中适合的项。本方法未包括任何其它流动方式的布置。

表中所用的术语和符号,在第2章中已详细说明。为计算数据所使用的公式,详细表示在7.2节中。表4三段式加热器的数据表

过热蒸汽区

凝汽区

疏水冷却区

计算厂

过热蒸汽区

JB/T5862—91

续表4

凝汽区

水冷部区

计算,

JB/T5862—91

5二段式加热器的数据表(过热蒸汽区和凝汽区)表5

过热蒸汽区

凝汽区

计算!

过热燕汽区

JB/T5862-91

续表5

凝汽区

二段式加热器的数据表(凝汽区和疏水冷却区)凝汽区

疏琉水冷却区

现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