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在标准《GB/T 3517-2002 天然生胶 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中,以下是提到的相关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的产品:

检测项目:

  • 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
  • 初始塑性值的测定

检测方法:

  • 使用标准实验室设备进行加热老化试验。
  • 使用塑性计测定样品的初始塑性值和老化后的塑性值。
  • 计算塑性保持率(PRI)通过对比初始塑性值和老化后的塑性值而得出。

涉及产品:

  • 天然生胶

该标准主要用于对天然生胶材料进行评估,以确保其在加工和应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保持力。

GB/T 3517-2002 天然生胶 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天然生胶 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

标准号:GB/T 3517-2002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2002-02-19

实施日期:2002-05-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3517-2002 天然生胶 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天然生胶塑性保持率(PRI)的方法。PRI是天然生胶耐热氧化的量度,该数值高表明耐热氧化性能好。GB/T3517-2002天然生胶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GB/T3517-2002

GB/T 3517-2002 天然生胶 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的部分内容

ICS83.04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517—2002

代替GB/T3517—1992

天然生胶

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

Rubber,raw natural-Determination ofplasticityretentionindex(PRD)(ISO29301995.MOD)

2002-02-1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2-05-01实施

GB/T3517—2002

本标准对应于ISO2930:1995《天然生胶塑性保持率的测定》(1995年英文版)。本标准与ISO2930:1995的一致性程度为修改采用,主要差异如下:将4.5条的“托盘、碟和试样放人老化箱后,在2min内,让老化箱内温度回升到控制温度的1℃之内”修改为“试样放人老化箱后,在6min内,老化温度应回升到140℃土0.5℃”;取消了4.6条;

取消了4.7条中有关垫纸的一种推荐性产品“TST”烟纸。本标准代替GB/T3517—1992《天然生胶塑性保持率的测定》。本标准与GB/T3517-—1992相比主要差异如下: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取消了GB/T2941一1991《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增加了GB/T153401994《天然、合成生胶取样及制样方法》;一试样的制备,从均勾化的胶片中所取胶样质量由30g改为20g土2g过辊次数由3次改为2次;

试样厚度由3.2mm~3.6mm改为3.4mm士0.4mm;过辊温度由原来的室温改为27℃士3℃。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天然橡胶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华南热带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和平、黄茂芳。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3517—1983、GB/T3517—1992。天然生胶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GB/T3517—2002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该熟悉正规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本标准无意涉及因使用本标准可能出现的所有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制定相应的安全和卫生制度,并确保符合有关法规。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天然生胶塑性保持率(PRI)的方法。PRI是天然生胶耐热氧化的量度,该数值高表明耐热氧化性能好。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合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3510--1992生胶和混炼胶的塑性测定快速塑性计法(eqVISO2007:1991)GB/T6038橡胶试验胶料的配料、混炼和硫化设备及操作程序(neqISO/DIS2393:1989)1)GB/T15340天然、合成生胶取样及制样方法(idtISO1795:1992)3原理

使用带有一个直径为10mm压头的平行板式塑性计,按GB/T3510一1992中第5章规定的操作程序,测定未老化试样和在140℃老化箱内加热老化30min后试样的快速塑性值PRI是试样加热老化后快速塑性值(P3)与未老化试样的快速塑性值(P)之比乘以100。4仪器

4.1平行板式塑性计.应符合GB/T3510一1992中2.1的规定,带有一个直径为10mm的压头。4.2冲切器,应符合GB/T3510一1992中2.2的规定,能够将供试验的样片压至约3mm的厚度,并冲切出直径约13mm的圆片,以制备试样。4.3厚度计,具有分度单位为0.01mm的刻度盘,装有直径约10mm的平面触头,操作压力为20kPa±3kPa。

4.4试验室开放式炼胶机,应符合GB/T6038的规定,但须具备如下特性:辊筒直径

150mm250mm

后(快)辊筒线速度14.6m/min士0.5m/min辊筒速比1:1.4

筒温度27℃±3℃

挡板之间的辊筒长度265mm士15mm4.5,老化箱,在140℃下满足以下要求:一30min周期内试样附近的温度控制在士0.2℃以内(某些老化箱可能不具有这种精密的温度:偏差,可要求士0.5℃的温度偏差,温度偏差放宽可能有损于试验的精密度。如果使用士0.5℃温度偏差的老化箱,应在试验报告里说明);试样放人老化箱后,在6min内,老化温度应回升到140℃士0.5℃;1该国际标准的最新版本为IS02393:1994。GB/T3517-2002

每小时更换空气10次。

4.6薄纸,应符合GB/T3510—1992中5.1的规定。5操作程序

5.1试样的制备

按GB/T15340的规定对生胶进行均勾化。从均匀化的胶片中取20g士2g并通过炼胶机辑筒2次(每次将胶片重叠),调节辊距,使胶片最后厚度约1.7mm(为了使陈年胶得到平滑的胶片,有必要过辊3次。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在试验报告里写明)。胶片过辊时炼胶机辊筒温度应保持在27℃士3℃。立即将质地均匀没有孔洞的胶片对折,并用手小心地将两半部分紧密地压在一起,避免形成气泡。用冲切器(4.2)从对折的胶片上切取试样,用厚度计(4.3)测量它间的厚度。取6个厚度为3.4mm土0.4mm的试样,随机分为2组,一组用于测定老化前的快速塑性值,另一组用于老化试验,测定老化后的快速塑性值。

因为试样的厚度对PRI育影呵所以应小心按上进行确定,辊距的大小随着像胶和炼胶机的不同而改变,重新制备一块对折的胶片

5.2老化

规定制备试样。所要求的辊距应根据预先试验如果取不到6个待合上述规定厚度的试样,应定至少

老化开始之前,核刺老化箱(4.5)的温度,保证温度稳

为了保证所有的试样在

校准的温度下老化

,老化

稳定,并破坏老化箱温

购匀性(4.5)

能超载,因为这样会引起老化箱温度难以恢复将准备做老化试验新

一组试样放在经

过预热的托盘毛的碟中

盘(4.6)放人老化箱中校准的温度区域,关闭老化箱门,并开始计时。应检查是迅速把装有试样

否把碟和托盘置于

30min±0.25min

5.3塑性值的测定

按GB/T3510

中校准的温度区域。

应检查老化箱是否迅速地恢复并保持其校准的温度后,从老化箱中取出托盘,从托盘上拿下碟让它们冷却到标准试验室温度。之

10第5章规定的操作程序,用平行板式塑性计(4.1)测定试样的快速塑性值,先测未老化试样的快速塑性值,再测老化后试样的快速塑性值。这些测定通常应在老

至少0.5h至不超过2h之内完成但须让试样漫却到室温。未老化试样用同一类型的垫纸。快速塑性值读数应精确至0.5个单位(1个单位相和老化后试样的塑性值测定点

当于10um)

6结果的表示

以3个未老化试样和3个老化后读样的快速塑性值的中间数值,按式(1)计算塑性保持率(PRI)。PRI

式中:

塑性保持率:

P。—-未老化试样快速塑性值;P30

试样老化后快速塑性值。

7结果的重复性

变异系数(CV)取决于老化温度的准确度,取塑性值中间数值按第6章所计算的PRI值,当老化温度是140℃士0.2℃时,CV为3%,当老化温度是140℃土1℃时,CV为6%。对于单个快速塑性测定值,2

两个CV值都与3%的精密度相一致。8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标准的编号;

b)标识样品所需的全部细节;

c)每个样品未老化试样和老化后试样的快速塑性值的中间数值:d)每个样品的PRI;

e)所使用老化箱的型号:

f)所使用老化箱温度的容许偏差;g)试验日期:

h)试验者;

GB/T3517—2002

i)不包括在本标准或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任何操作,以及被认为是可选择的任何操作。GB/T3517-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天然生胶塑性保持率(PRI)的测定GB/T3517—2002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售开本880×12301/16印张1/2字数8千字2002年5月第一版2002年5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2000

书号:155066·1-18424定价-8.00元网址bzcbs.com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现行

相关推荐